呂武回去“陰”地會經過“楊”地。
他不止往來了一次,對地形方面并沒有陌生感,只是以前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是自家的地盤不好詳細勘察。
“楊”地在面積上比“陰”地和“呂”地相加起來的總合還要大,跟“霍”地的面積差不多。
只不過,“楊”地這邊的地形遠要比“陰”地和“呂”地有更多的山區,光是綿長十里以上的山谷就有兩個。
這兩個山谷總體上的寬度并不小,也存在寬度狹隘的山隘。
要是在狹隘的區域建造關隘能夠起到一種門戶的作用,一卡就能將道路給切斷了。
呂武現在就看著狹隘的地形。
兩邊是一種坡度很高的山體,左側的山體最高海拔約有兩百二十米,右側的山體最高海拔則是一百三十米。
“若是在此修建關隘,需鏟出懸崖斷臂,杜絕大軍可上山之通道。”呂武對呂陽這么說。
有些地區不用經過刻意的修改就是一處兵家必爭之地,更多的區域其實是經過人工的改造才成為地勢險要的關隘。
就以“函谷關”為例,它在一開始就是一片到處充滿窮山峻嶺的區域,并且山區覆蓋范圍極廣,秦人是經過精心的挑選才在“函谷”這個出入口狹隘,周邊又全是難以攀爬的山體,修建起一座關隘。
秦人真不是選個地方修建一座關隘就算完事,他們還將周邊數十里內的地形進行了或大或小的改造,其中包括切斷“關外”某些河流、溪水造成敵軍就近取水困難,又在一些能夠通行的區域修建駐兵據點或小型關隘。
所以,“函谷關”只是秦國東面門戶最大的關隘,也是主要通行的主道,秦人真的不是單獨修建“函谷關”就形成了強大的防御盾牌,真實情況是一系列軍事設施形成的防御體系。
這么一個超大工程涵蓋“函谷關”周邊數十里,也有顧不上東面國門的地方,結果就有某次五國合縱繞開“函谷關”直接殺進“關中”的事情發生,使得“函谷關”成為一個擺設。
簡單的概括起來,道路千萬條為前提,秦國只是在最適合提供大軍行軍的路線修建關隘這種防御體系,其它不適合修建關隘的地形則是建城來作為緩沖。
呂陽問道:“阿父,我家要在此修武城?”
現在軍事用途的建筑,無論大小或是款式,一般就是“武城”這么一個稱呼。
范氏在大河以南修建的“虎牢”就是一座武城,只是被冠上一個名字。
呂武搖頭答道:“修或許會修,不是現在。”
肯定不能是現在修的。
真的要有所動作,其余人也不是真的傻子,事先沒想到就算了,一看到陰氏修建關隘,誰還看不出是個什么意思。
隊伍重新啟程,過了狹隘的谷口又是一段谷地,出了谷地則是一馬平川的平原,也能看到北邊那一條汾水。
陰氏接手“楊”地之前,谷地之外不存在什么定居點,離得最近的城池叫“昆都”,也就是汾水河系單獨有一座橋的交通樞紐,再往東北方向約二十五里則是一個叫“郜”的城池。
本來“郜”屬于“楊”地的一部分,呂武拿“溫”地跟趙武換“楊”地舍棄了“郜”,將“郜”贈送給了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