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武兩三次親自走下來,只發現三個適合建城的區域。
而能建城的基礎條件就是不用過度依賴外界,本身能夠做到自產自足。
兩三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大多數地方不適合定居,基本上也就能夠猜測到當地環境是個什么模樣了。
呂武并不知道一點,他認為可以建城的區域是秦國后來真的建城的地點。
它們叫“定陽”、“雕陰”和“高奴”。
因為時代的不同,能不能定居的先決條件也就不一樣。
像是到了現代,科技技術已經達到相關的水平,只要具備價值又有哪里不能安置定居點?
在春秋中葉想要建城,先決條件是需要一個相對得天獨厚的環境,比如說地勢相對平坦,周邊擁有水系。
而水資源對于現在……,又或者說到了現代,沒有任何意外都是必須的生活資源之一,有區別的是現代能夠搭設管道輸送,春秋中葉真心辦不到。
呂武選的上河西之地第一個建城地點就在“定陽”附近。
他并不知道以后秦國建了“定陽”這么一座城,只依稀記得那附近叫“甘泉”這個名字,城池建成之后會取名“甘泉”。
陰氏遷徙九萬人,僅僅一個“甘泉”當然無法完全容納,也就需要再建設多個“邑”以及眾多的“邦”。
日后“甘泉”將作為陰氏在大河西岸的橋頭堡,頂住秦國可能的反撲,又是作為陰氏一再西征的軍事重鎮。
包括宋彬在內所有與會的陰氏家臣,他們漸漸聽明白了。
他們的家主在近幾年會一再打擊秦國,只是陰氏不會從實質上再向西進行土地占領。想再有什么動作的前提是,等待“甘泉”這座城池的建成。
南遷五萬人倒是一件不用多說的事情了。
陰氏與趙氏置換了“楊”地,不能只是名義上的獲得,肯定需要遷徙人口進行生產。
在那一片土地上,趙武修復的“趙”城并不會作為樞紐,相反呂武選擇了“昆都”來作為樞紐中心。
另一個需要呂武重視的叫“高粱”,他再建起一座新城,四座城池就能夠縱向地形成兩個掎角之勢。
等于說,陰氏新建的那座城很擋在兩個谷地之外,任何從南邊來的人都將途徑新城。
陰氏在建城之初不能搞得場面太大,需要先從“邑”級別來建設,再造成一種“需要”的假象,慢慢將級別提升到“城”的級別。
這個相當符合呂武的行事規則,在內絕不主動搞什么轟轟烈烈的舉動,只會等他完成了某件事情,其余家族才回過神來:呀!原來陰氏干了這些事情啊?
而等他們知道了,陰氏已經從實際上完成了既定的目標。
宋彬問道:“如何可得‘隨’地?”
現在“隨”地是老智家的封地。
智罃不是病了嗎?
連帶智氏的下一代繼承人上次病發之后,身子骨也一天天的虛弱下去。
梁興說道:“智伯病重,智氏不穩,圖謀‘隨’必遭人口實。”
陰氏跟趙氏置換封地,本來總督“溫”的梁興被調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