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武知道魏氏的年輕一代都很不錯,只是沒想到魏絳能有這樣的膽氣和見識,贊道:“魏氏有你如此必興,福運綿綿可期。”
秦國要拼命是吧?肯定要集結大批兵力,少不了動用精銳。
一旦他們成功打贏秦國,與之比鄰的魏氏就能安全無憂。
情況是這么個情況,其中的兇險不得不考慮進去,遇到這種抉擇的魏絳,選擇迎難而上不是退縮,優不優秀看戰事結果,膽略則是表現出來了。
再增兵什么的?魏絳有想過,思來想去郁悶地發現魏氏辦不到。
在幾次晉國內部動蕩中,魏氏并不是參與的主力,他們跟在后面喝了點湯湯水水,肉則是大部分被智氏、范氏和陰氏分了。其中陰氏獲得的封地最少,人口卻是得到最多。
呂武西征動用了一個“軍”,也就是超過五百乘的戰車和三萬七千五百“徒”或“羨”,算上自家和白翟合起來約一萬八千的騎兵,還有多少能用的兵力呢?
北部長期有一個“旅”在活動,后來因為訓練騎兵的需要,傳統部隊加上騎兵一共是五千余人。
“陰”地、“呂”地在呂武出征的狀態下,一般是“陰”地至少一個“師”保持警戒,“呂”地不少于三個“旅”。
“楊”地因為新近得到的關系需要一個“師”,他們被用來清剿“楊”地內的野人、盜賊、山匪之類,也是就是治安維穩力量,并不是單純固定駐守在哪進行警戒。
陰氏在南邊還有一塊“原”地,它算是一塊飛地,遷徙過去了不少“士”階層,為了不引起周邊鄰居的緊張,平時只是讓“士”劃地保證治安維穩,沒有形成編制的戍衛部隊。
“原”地一旦進行征召則是能集結起兩個“旅”的兵力。而這兩個“旅”是“原”地所能組建的兵力極限了,再多就是讓農夫成為炮灰。
在上河西之地,陰氏前前后后遷徙了將近十萬人過來。
目前他們主要集中在“甘泉”這一塊區域,先形成“邦”單位的聚居點,開墾農業的同時收集材料用來筑城。
因為地理位置特殊,十萬人里面能夠征召成軍的數量,進行集結能有兩個“師”,他們主要是防備秦國可能的反撲,再來也是清剿周邊,呂武一般不會輕易調離。
這樣算下來,陰氏不用進行極限動員就能已經有十個“師”以上的常備兵力,但其實不是簡單那樣算的。
軍隊必須進行詳細的區分,比如能不能打野戰就是一個分水嶺。
能打野戰的軍隊即便不是精銳也差勁不到哪去。
真正差勁的軍隊是只能據堅城而守的那種。他們守城怎么樣先不提,拉出去野戰則很容易被擊垮。
簡單進行定個等級,可以叫野戰部隊、輜重部隊、戍衛部隊,也能稱呼一線部隊和其它部隊。
陰氏為什么能夠軍事實力這么鼎盛?當然要感謝郤氏和欒氏的貢獻啦!
極限動員什么的沒有提的必要,真到了不拼命要滅亡的階段,能爆發出多少力量要看當時的全面情況,比如內部是否穩定,即時條件下的發號施令還管不管用。
任何只看書面數據,不考慮環境以及事發狀況的估測,實際上就是在胡說八道。
陰氏從封地再次征調兩個“師”的兵力西向,不知道消息的當然也就繼續消息閉塞,得知的家族則是難免一陣側目。
他們知道陰氏很強,關鍵真不知道會這么強,心里感到震動和心悸。
“辛虧陰武子不將目光盯在國內啊!”很多人這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