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呂武沒有想到的是,自己西征會引來那么廣大的關注,國內一幫人眼巴巴地瞅著,各個諸侯國也因為西征沒有產生結果正在觀望。
那些諸侯國搞啥玩意?他們的關注很有道理。
如果陰氏和魏氏能把要拼命的秦國擊敗,代表的是晉國的西面再無后顧之憂,晉國從今以后不但能跟楚國角逐,還能抽出更大的力量用在各國身上。
換作陰氏和魏氏被擊敗,等于是秦國再次卷土重來,甚至會讓晉國內部正局出現動蕩。
所以,先不管國君集結中軍和下軍到“鄭縣”有多少種意圖,就問有沒有必要?那肯定是有必要的!
急到腦子要抽筋的秦國再次來了使者?呂武連裝都不裝,派人明白告訴士雃,什么話都不用說,秦國想打就過來,不過來愛咋咋地。
其實也真沒有裝的必要,一切都擺在了明面,呂武甚至期盼秦國受不得刺激真來個揮師東進。
當然,呂武不會那么不厚道在魏氏封地上跟秦軍開打,岐山東南方向的渭水之邊就是一個很好的廝殺場地,死了想山上葬,還是搞水葬,方便地很,不用擔心雙方將士的遺體收斂問題。
范氏別出劉氏的士雃把自己搞得很忙,得不到呂武的接見跑回去,復又再次向東出使,見不著呂武就去晉國都城“新田”找其他人。
晉國鬧不懂呂武到底想干什么的人一大堆,他們哪怕有點看懂,不可能為士雃當說客。
結果,士雃在“新田”沒有任何收獲,轉道去了“絡邑”。
等士雃得到周天子的一些承諾再踏上歸途,陰氏和魏氏的大軍依然待在“櫟陽”,秦軍很難受地駐扎在一個叫“郿”的“邑”邊上,雙方維持隔空瞪眼就是不開打的局面。
話說,秦國既然那么著急,為什么不撲上去跟陰氏和魏氏玩命?
需要了解一下“患得患失”、“信心不足”、“左右為難”等等意思相關的成語。
秦軍東進,光是補給線再次拉長,就夠他們受的。
陰氏有那么多騎兵,已經在研究騎戰的秦國沒道理不知道一旦戰敗,不可能在陰氏騎兵的追擊下逃掉多少人。
說白了,秦國是很急,腦子卻沒有壞掉,他們認定最理想的開戰地點就是在“雍”附近。
再則,秦國要拼命的對象是陰氏和魏氏。
然后,陰氏和魏氏后面還有一個晉國。
秦國即便拼命打贏了陰氏和魏氏,以他們現在的國家實力和整體情況,敢挑動整個晉國的神經嗎?
他們這一次哪怕是打贏了,能不能阻止呂武繼續沒完沒了的入侵,依然是屬于未知數。
呂武屬于穩得住。
秦國想拼命又存在顧慮,顯得很矛盾。
有人卻是等不及了。
士匄向國君請示,早晚要去“鄭縣”集結,要不范氏和趙氏的軍隊先過去。
范氏一下子還是出動一個“軍”的規模,士匄要劃出其中的兩個“師”和趙氏的一個“師”直接攻打伊洛之戎。
國君是打從心里不愿意,提到楚國看著沒什么動靜,不知道楚國是不是在憋大招,晉國怎么都要提防著點。
中行偃跳出來湊熱鬧,表示范氏和趙氏大膽地往前上,他會集結荀氏和中行氏、智氏的軍隊湊成一個“軍”,再聯合程氏以及南邊/東邊的中小貴族,盯著南邊的楚國和東邊的各諸侯國。
這尼瑪!
呂武一下子拉一個“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