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時,晉秦同喜,我主迎秦公子使者,執禮設宴款待之。怎料?秦使竟借敬酒近我主身前,行刺殺之舉!”
“辛賴蒼天護佑,我主躲此無端災禍,唯恐小人置秦國于無德、無義、無禮爾禽獸之國,遣派家臣往秦公子處相詢,遭拒。”
“便是如此,我主仍不欲操戈相向,怎奈秦軍驟然相攻,大軍鏖戰于涇水之邊。”
“秦公子后子針戰敗被俘,行兇刺客亦在,非單憑言語構設罪行。”
“周天子繼位三年,我主于‘新田’郊外再遇刺,捕捉者皆為秦人,降者受何人之令往而刺殺,供認不韙。”
蒲元的嗓門很大,一連串的話講下來,吐字清晰又抑揚頓挫。
當然了,現場的范圍太大,一個人的聲音再大又能傳播多遠呢?
能聽到的只有一少部分的秦人,他們聽著聽著會發出驚訝的聲音,再跟旁邊的袍澤低聲討論,漸漸形成喧嘩聲,導致后面沒多少人能聽清楚蒲元到底在喊些什么。
嬴鮑忍得很辛苦才沒有操弓搭箭,一箭將蒲元射死。
如果沒有歷經連續的慘敗,秦國的國力也沒有下降那么嚴重,以秦國貴族的思想觀和價值觀,才不會有什么顧忌。
他們若真的知禮尊禮,還能屢次干出對晉國不宣而戰的事情?
覺得自己行的時候,禮儀制度啥玩意的不用在乎,反正就是干發起挑戰的操作。
輪到認為自己不行了,禮儀制度絕對要重新“撿”起來,成為一種能夠保護自己的“工具”來使用。
開始有秦國貴族對喧嘩的部隊進行彈壓,禁止陣列中的士兵開口講話。
然而,士兵不再開口講話,得知蒲元都喊了什么的那些秦人,內心里不免對“正義”該怎么理解產生疑問。
喊話將人喊得心理崩潰這種事情,歷史上不是沒有發生過,但很少,極度的少。
因為語言而產生心理波動,多多少少會影響到軍心士氣,使得戰局走向發生變化。
這就是諸夏為什么追求“出師有名”的原因。
大多數時候,想要單純依靠喊話將一支軍隊瓦解,其實是屬于不可能。
任何的事情都存在聯動效應,不能去忽視其中的背景,再考慮事件發生時的實際狀況。
一支軍隊被敵方喊話導致崩潰?必定是他們本身的內部問題極大,再加上即時事態極其不利,以至于那些話語成為壓在駱駝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致使局勢出現了意料之中的崩盤。
而導致軍隊出現崩盤的人,通常不是沒有話語權的士兵!
不以個例為限,普通人能夠影響到的人群極其有限,他們可能連自己的親人都左右不了,想干大事頂多也就是給某個很小的局部造成混亂,危害不到太大的范圍,遑論上升到國家層次的高度?
能達到“禍國殃民”層次的人,不存在任何的例外,絕絕對對是手中有權之輩。
蒲元出去喊話,其實不是喊給普通秦人聽,而是喊給秦國貴族以及晉人在聽。
那些話會進入秦國貴族的耳朵,他們聽了會產生什么想法,某種程度是能影響戰爭走向的。
晉人則是明白一點,他們干的事業絕對屬于正義行為,執行“雙標”的秦人太特么欠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