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絳不是傻瓜,知道己方正在給予敵軍造成極嚴重的損失,卻是從秦軍不計傷亡的投入,嗅到了危險的味道。
到這個時候,魏絳才有功夫關注一下全局,發現左右兩翼打得比正面戰場還激烈,外圍還有敵我雙方新的兵力正在進入戰場。
“上軍將……”魏絳此刻察覺到了自己的不足,回頭看了一眼營盤,心想:“再繼續增兵,今日戰事恐怕很難再控制規模?”
呂武并不想開打就是決戰,更愿意一再糾纏下去,卻是不能表現得那么明顯。
互相增兵之后,雙方投入交戰的兵力,晉軍這邊約是兩萬左右,秦軍則是三萬左右。
造成的局面就是,稍微試探了一下,秦軍表現出了很強烈的速戰速決意愿,秦人那種悍不畏死也得到了體現。
看著魏氏部隊和秦軍陷入一種“亂戰”的局面,呂武讓人將魏鞅請了過來,說道:“我需絳率軍緩緩而退,使戰場交于我家……”
接下來,呂武解釋為什么要這么干,講得比較通透。
魏鞅并不是魏氏的族親,是魏氏的一名家臣。
他會有“魏”這個前綴,情況其實跟呂武是一樣的。出生在“魏”地,也便以“魏”為氏,得到魏氏的賞識再成為家臣效力。
呂武不但發展起來,獲得了一塊“陰”作為封地。
他成名時人們知道的稱呼是“陰武”,當代的人以及史料上記載也只會記載“陰武”這個稱呼,頂多就是加上一個“林姓”。
等他有了屬于自己的謚號,后面人們整理史料則會改成“謚號”,如陰文子、陰武子、陰什么子等等,可能也是陰武公、陰文公或陰太祖啥啥啥的。
一切取決于呂武后面能成就什么事業,要不要改個前綴。
魏鞅冒險前往戰陣前方找到了魏絳,告知呂武的一系列安排。
魏絳聽后臉色有些難堪,卻是嚴格地執行了來自呂武的命令。
他的難堪是覺得能力遭到質疑,偏偏呂武要用陰氏部隊頂上,避免魏氏的損失過大,是一種好意。
事實上,打成了亂戰之后,魏氏的兩個“旅”固然對秦軍造成了極大的殺傷,己方損失也真是有些出乎意料的慘重。
沒有來自左右兩翼陰氏部隊的看顧,正面戰場的魏氏部隊早該被包餃子了。
從戰場上撤回去的魏絳來到呂武這邊,一臉糾結地說道:“今日實為始料不及,明日請上將軍允我仍為頭‘徹’!”
不年輕的人了,怎么眼光還是這么窄呢?
秦人就是要不在乎死傷,逼迫呂武不能太過份地消耗魏氏的軍隊,想要讓陰氏部隊親自上場擔當主力,再更兇狠地消耗陰氏的軍隊。
沒錯,呂武已經猜測到秦庭的意圖,雙方進入到戰略層次的博弈,而魏絳還是只停留在戰術角度。
呂武好好地安撫完魏絳,心思卻是飄到了西北面。
“吳陽”戰況進展不知道怎么樣,偏師是不是已經解決圍城的秦軍,開始在向秦國都城“雍”進發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