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造”是秦國主持民政的最高官職。
所以,秦國的制度跟周王室的大多數分封國以及楚國,是不一樣的。(這里的一些科普看作者說)
呂武看著一眾秦國貴族,再看看自己的家臣和臣下之臣,稍微沉默了一小會,開口說道:“我不可當也……”
家臣和臣下之臣的區別是,家臣沒有屬于自己的封地,臣下之臣則有。
拒絕秦國貴族的請求不是呂武矯情。
只是秦國的“臣”來請求,里面存在陷阱!
到底是不是個遞進方式……,也就是“三請三拒”的流程,暫時看不出來。
而“三請三拒”是人家周武王給周王朝定下的一種“規則”,他則是學上古賢者。真以為周武王不想取代殷商成為天下共主的諸侯,后面全被料理了。
一國的武力權柄和民政權柄這種玩意,什么時候是“臣”能給予的了?真以為還活在上古咯!靠的是公推???
一眾秦國貴族來了個“你看看我,我再看看你”的步驟,一個個掩面退了出去。
很快,呂武拒絕了秦國貴族的事情傳播了出去,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傳越遠,直至秦國該知道的人全部知道。
在隨后,一些秦國貴族莫名的消失,再也沒有出現在人前。
“當我白癡?到這個時候還玩手段。沒有武力作為后盾,真以為我不敢滅掉秦國?”呂武沒有氣憤,少不了覺得有些人就是找死。
相隔一段時間之后,登基不久的秦君贏惠以及生母,他們在浩浩蕩蕩的隊伍護送下來到呂武的住處。
隨行的還有一眾秦國貴族,數量比前一次來的還多。
“陰子,無有賢者以至秦國多難;陰子就于晉,可解晉君危難,助力家國興盛,為當世賢者,請就秦‘庶長’、‘大良造’救秦國于傾倒之間。”
講這些話的人是秦君公子惠的生母,她其實不是秦人,是從晉國遠嫁過來,說白了就是晉國“曲沃”一系。
秦國與晉國長期聯姻,兩國實際上是親戚的關系。會一直聯姻是一件挺無奈的事情,完全是中原各諸侯國大多是姬姓,不是姬姓則弱了些,使得一國之君能結合的另一半選擇性不多。
呂武已經很禮貌地對秦君贏惠、生母行禮,做出一臉為難的表情,說道:“我固有德,可惠及秦國?”
這年頭不需要避諱君王的名字,也就是一旦某皇帝什么名,不能再去用。
這個時候該秦國貴族上場了。
他們講了很多呂武的事跡,并且無一例外都是正面,用來闡述像呂武這樣的人在哪都能發光發亮,秦國要是能夠得到呂武的主政該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至于說呂武在晉國擔任“卿”能不能在秦國兼任“執政”,一個國家的大臣兼任好幾個列國的職位,是很正常的事情呀!
呂武表示需要想一想,請秦君母子以及眾貴族給予時間。
看出來了吧?
第一次也許就是真的在設置陷阱,呂武急不可耐地答應下來,會少了“法理性”的程序。
畢竟,目前真的不是上古,權柄的來源合不合理、合不合法真的無比重要。
第二次,秦君母子和一眾大臣全來,事情的進展進入到玩“三請三拒”的那一套流程了。
有很多事情看似“脫褲子放屁”,關鍵在于真的有走這種流程的必要!
跟上次一樣,呂武拒絕的消息會傳播出去,用來證明呂武是一個高尚的人。
有所區別的是,今一次會加入一些秦國需要呂武的內容。
秦國被呂武打得那么慘,還要讓呂武來主持秦國?這種事情發生在現代,民情激憤是必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