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版的歷史上,晉國不但接受了陳國的靠攏,又南下救援陳國時接納了鄭國的加盟。
現在,晉國拒絕了陳國的靠攏,沒有跟鄭國搞會盟儀式,原因當然是呂武拿著芭蕉扇一再扇呼,導致晉國君臣在想法和思維方面發生了改變。
晉國的君臣發生改變,原因當然是晉國國內各家族實力對比也跟原本歷史不同。
事實上也是這樣,呂武如果一直是個小貴族,無法改變太多的事情。
他都已經成為晉國的六“卿”之一,陰氏也橫空出世,歷史要是還像原版那樣就太過于驚奇了。
總體來說,晉國不接納陳國絕對是一件正確的事情!
如士匄所說的那樣,接納陳國必然會成為晉國被放血,不是他們想要達到疲憊楚國的目標。
歷史上是擔任元戎的荀罃力排眾議接納了陳國的靠攏。
在這個歷史版本中,荀罃進行了隱退,還有一些影響力,想要左右國政則是沒可能。
中行偃不是荀罃,想法和思維不一樣,權威也不相同。
所以,中行偃需要考慮同僚的意見,忌憚范氏的強大而沒跟士匄剛一波。
在處理鄭國方面,中行偃又屈從于國君的安排,要不中行偃其實是想跟鄭國在“新鄭”會盟的。
晉國沒有跟鄭國搞會盟,免得鄭國馬上又屈服于楚國,削弱晉國作為霸主的威望。
呂武靜靜地聽國君與其余人討論,沒有必要決定不開口了。
老范家剛丟了臉,士匄需要一再表現存在感。
老趙家不知道是個什么情況,趙武又開始當起了透明人。
其余卿位家族正常交際也就是了。
中行偃說道:“今次楚君未至,統兵者乃是令尹子囊。”
這個子囊是楚莊王熊侶的兒子,也就是現任楚共王熊審同父異母的兄弟。
楚國是一種親戚政治,一家子愛怎么玩就怎么玩,其余貴族很難染指令尹大權。
跟楚國相同政治環境的國家不少,宋國、鄭國算是其中比較強的兩個。
子囊才剛剛成為楚國令尹不久,有什么樣的才能暫時沒有表現出來。
從這一次楚軍先去宋國,再去陳國,能大體上判斷子囊是個對外非常強硬的人。
晉國君臣得出這個判斷,討論應該怎么進行針對子囊。
他們能夠肯定的一點是,晉國接下來跟楚國的爭霸會比之前更激烈和殘酷。
畢竟,一個國家的實力是怎么樣,看的還是領導階層的風格。
有些國家看著不怎么樣卻敢懟天懟地對空氣,甚至能搞得他國想教訓又不能。
有些人卻能把一個好好強國玩砸,惹上不該惹的對手,想討好干爹又屢屢出昏招。
國君說道:“明歲再召諸侯。”
眾“卿”這邊當然沒意見啦。
晉國又繼續跟楚國快樂玩耍,哪能讓其余諸侯國躲在一旁蓄積實力?肯定要連著各個諸侯國一塊折騰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