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軍由陰氏出動三個“師”,范氏出動一個“師”,剩下的那個“師”由其余中小貴族補全。
上軍由魏氏出動兩個“師”,范氏(士魴)出動兩個“師”,剩下的那個“師”依然讓出納賦名額給中小貴族。
下軍的荀氏(中行氏)出動兩個“師”,解氏出動一個“師”,邯鄲趙出動一個“師”,剩余的一個“師”如中軍和上軍處置。
新軍將祁奚怎么都要湊出三個“師”,趙氏則是補全一個滿編軍團的兩個“師”,不再加入中小貴族的軍隊。
在進軍的安排方面。
上軍走的是過境“長狄”的路線,進軍過程中會連遭遇到的“長狄”各部落一塊收拾。他們將行軍到齊國的北面,以即時需要從濟水的某河段穿插南下,直接進逼齊國都城臨淄。
上軍則是借道衛國,腦子有病的衛君衛衎乖巧也就相安無事,精神病犯了則要遭到一陣毒打。隨后他們會正面攻打齊國的西部地區,怎么打由魏琦決定。
下軍是上軍的一個補充,稍有不同的是他們會先進入曹國,再轉道前往魯國,又在魯國與新軍會合,兩個軍團一起從齊國的南部開始攻打。
新軍的任務是,他們不是第一時間往齊國行進,需要先去“祭”地逛一圈,進入鄭國行軍。
如果鄭軍來戰?新軍就退到“祭”地加強“虎牢”那邊的防御。
鄭國沒有任何動作?新軍就直接從鄭國控制范圍轉向東進,借道宋國、曹國,前往魯國跟下軍會合。
所以是,下軍等不來新軍就要獨自攻打齊國的南部。
呂武的布置比較復雜,并不是單純東征齊國。
因為布置的關系,幾個軍團的“將”只需要完成大方向的戰略目標,其它則是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同時,沒有第一時間獲得納賦名額的其余貴族,他們需要隨時等候召喚,不是加入到東征齊國的行列,要準備隨時增援到鄭國耀武揚威,有可能爆發交戰的新軍。
祁奚在得到任務之后臉色徹底不好了。
新軍那樣的行軍路線,有那么點呂武要讓他們單獨剛鄭國的意思。
新軍里面有三個“師”會是公族湊成,趙武的兩個“師”也能視作公族的一部分。
根據鄭國近些年表現出來的戰斗意志,公族組成的一個“軍”跟不知道會出動多少兵力的鄭國剛正面?誰輸誰贏方面其實很沒譜,極可能是個兩敗俱傷的結果。
祁奚和趙武不敢拒絕。
國君表達了疑慮。
呂武又開始跟國君講道理,篤定鄭國現階段不敢招惹晉國。
如果鄭國跟新軍交戰?無外乎就是出現了錯誤判斷而已。
作為領導者,誰敢保證每一個決策都不出現錯誤?
正常的國家沒有出現意外第一時間追究領導者的做法,領導者是有“豁免權”這玩意和事后“彌補”特權的。
所以,第一時間該追究的不是做出安排的呂武,要看的是祁奚和趙武有沒有丟晉國的臉,丟臉又是丟到什么程度。
過后,等呂武等人收拾完齊國,一定會南下幫新軍報仇,瞬間再將錯誤進行“修正”的。
各項安排成為定局,人們的理解是,新一次國君與元戎的較量又是呂武獲勝。
他們等著看新元戎第一次主持征戰的結果,再來對自己家族未來數年或是數十年應該怎么站隊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