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武在經過“銅鞮”、“斷道”、“曲梁①”時,不耽誤大軍的行軍時間前提下接見了當地的貴族,有選擇性地接受一些貴族的效忠,操辦了“臣對臣”的賜封儀式,留下隨行的一些陰氏家臣接管當地。
因為是割肉的方式,智氏吐出一塊塊封地的同時,人口等財產也是留下,將被各個分食的家族完整接收。
所以,得到分肉的各個家族實際上不但名下封地增加,各方各面都得到了增漲。
大軍路過陰氏的封地就是一直往北,途經韓氏封地“箕”補充糧草,再轉向正東行軍。
補充的糧草是各個家族事先運來囤積,并不是韓氏提供。
之前有什么事情,已經是之前的事情,一碼事歸于一碼事,要秋后算賬也不是這么算的。
他們擦著鮮虞的邊,進入到長狄境內,一路行軍有碰上幾個長狄部落,沒有宣戰,沒有警告,少量騎兵突擊,后繼的戰車和步兵跟上,能全殲就全殲,不能也無所謂。
“此狄人高大雄壯,不類白翟、赤狄。”士匄明顯很饞這樣的人種。
長狄的成年男子平均身高約是一米七五左右,抓到的長狄人中最高的超過兩米。
所以,長狄的“長”就是一種特別屬性,也就是長得高大。
根據孔老二的說法,長狄是虞夏時的防風氏、商代汪芒氏的后裔。是不是那么一回事,以孔老二當過魯國“國家圖書館”管理員的履歷,還是很有可信度的。
那么就是長狄一開始屬于諸夏的一員,后來自己漸漸“胡化”,慢慢不跟同屬諸夏的親戚們一塊玩耍了。
事實上,秦人要不是在秦穆公之后選擇東向,一再向西進行擴張之下,再過上個一兩百年很大概率也會“胡化”掉。
畢竟,人種是一回事,文化上的認同更重要!
他們進入的地方是一個叫“東陽”的區域,發現這邊不但有逐水草而居的部落,還有一些小規模的城池,近一步確認了孔老二說法的正確性。
陰氏其實早就知道這邊是個什么情況,只是主要擴張方向不是這邊,很少過來活動而已。
呂武問道:“風聞趙氏與長狄乃是遠親?”
士匄露出了忌諱莫深的表情。
現在的諸夏并不忌憚諸胡,娶諸胡的女人則不是一件什么光榮的事情。這個就是士匄不愿意提起的原因。
這邊的狄人在歷史上的活躍度并不低,很早之前他們一再跟衛國過不去,還發生了好幾次“曠世大戰”來著。
一路的燒殺搶掠之余,呂武所在的這一路大軍隊伍中多了數千近萬的長狄俘虜,各類的馬、牛、羊數千數萬,皮革等物近五百車。
他們出征的主要攻擊目標并不是長狄,只是順路的一種摟草打兔子。
因為是避免讓衛國告知齊國北邊還有一個晉國的軍團,他們才會選擇這樣的路線,大軍在“東陽”晃蕩了一圈子轉道南下,經由一片沼澤地帶(甲氏)進入范氏從智氏那邊接收的“曲梁②”。
到了這個地方,他們就需要停下來,一方面是休整,再來就是讓上軍和下軍先攻打齊國。
等待齊國的兵力被上軍和下軍吸引過去造成國內空虛,呂武親率的中軍再繼續行動。
能夠輕易拿下“臨淄”,為什么要用死傷慘重的方式攻克,是吧?
至于說偷襲什么的,壓根就不存在。
晉國已經事先對齊國宣戰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