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武看了看其余人,說道:“何人愿往‘臨淄’謁見齊侯?”
報名的貴族一大堆,呂武選了獻氏的獻會。
晉國已經對齊國宣戰,兩國明擺著就是進入到戰爭狀態。
現在是春秋中葉嘛,哪怕是處在交戰狀態之下,很多規范禮儀還是不能丟的。
陰氏和魏氏西征的例子不能用在其它戰爭上面,他們之所以在討伐秦國的過程中沒有任何標準,主要還是因為秦國名聲差勁,再來就是秦庭玩了刺殺的昏招。
自己不拿自己當人,別人就會拿他們當野獸。這個道理不用刻意強調,是個智商正常的人都懂。
齊國沒有取得中原霸主晉國的允許私自吞并了萊國。他們還違背了邦交的基礎原則,沒有私下與呂武進行溝通。兩件事加起來很嚴重,挨揍是很合情合理的。
比較關鍵的是,齊國哪怕是做了那些,源于齊桓公(和管仲)留下的福澤,諸夏體系的國家還是多少會給齊國留點顏面,該有的禮儀規范不會全丟了。
這個就是祖上闊過的福利之一,什么人想對那個人動手,不能下太過狠的手。
士匄就說了:“昔往矣……”
呂武心里補充:“略輸文采?稍遜風騷?”
士匄停頓了一下下,滿是感概地往下說道:“管敬子(謚號),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呂武沉默。
諸夏的歷史避不開的人很多,管仲在公元前六百多年之時就已經獲得了“法家先驅”、“圣人之師”、“諸夏文明保護者”、“諸夏第一相”的頭銜。
不管后世對管仲的評價怎么樣,呂武所知道的是現在無論誰提到管仲都是一副崇敬和仰慕的模樣,并且還一點都不帶假或演,是打從心里認可并崇拜。
如果知道管仲的理政與事業,再看看當時諸夏面對的實際環境,都要承認沒有管仲的話,他們就要說上一句“沒有管大神,俺們就要成為野人啦”之類的話了。
要知道,對齊國最為仇恨的魯國,他們能破罵齊國的一切,就是不會對管仲不敬。
連孔老二都承認管仲的功勞,說上一句:微管仲,吾披發左衽已!
呂武在這一刻起了雄心壯志,低聲呢喃道:“先賢已逝,偉業永存。先輩斬荊披靡,后輩當有人才出,我等自當再現風華。”
士匄聽得真切。
誰不想干一番偉大的事業呢!
然后,他們偉大事業的起點是,將齊國給滅掉???
前去“臨淄”的獻會沒有多久就回來了。
齊君呂環拒絕接見獻會,并放話要跟晉國拼了。
若說衛君衛衎是個精神病,齊君呂環就是一個老頑童。像他們這樣的國君,不能也無法用看待正常人的目光去對待。
“我出城時遇公子光。他言,請元戎多多吝惜齊人。”獻會的表情挺怪的。
作為老子的齊君呂環說要跟晉國拼了,他的兒子呂光看上去很清醒。
只是吧?呂光是齊國的儲君,也就是齊國國君的第一順位繼承人,特地等晉國這邊的使者,再講那樣的話,未免太喪氣了一些。
那是呂光根本不奢望齊國能打贏晉國,同時對將要發生在“臨淄”這邊的戰役感到很絕望。
呂武對這個呂光有點印象,心想:“不是說這位公子是個挺荒唐的人嗎?看著怎么好像蠻有自知之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