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耳一想也對啊。
楚軍打不過晉軍,鄭軍這邊沒有任何動靜,事后子囊是很有可能將戰敗責任推卸在鄭國身上的。
有楚人過來,來的還是一名封君,找到子耳就是一頓臭罵,威脅子耳要是再不有所行動,楚國或許對晉國無法怎么樣,教訓鄭國是分分鐘的事情。
這個楚國的封君是熊氏羋姓,還真有資格逮住鄭國的司空子耳一頓罵。
子耳被罵得非常不爽。
明明是楚軍自己沒用,關鄭軍這邊屁事。
楚軍打不過晉軍,跑過將氣撒在鄭國司空子耳頭上,算是欺軟怕硬不?
子耳無奈之下看向皇耳,說道:“你驅本部出戰。”
用的是“驅”,說明子耳根本不相信皇耳帶一個“軍”能有什么作為。
皇耳應命,大聲呼喚家臣,很快帶著本部出營了。
一直列陣沒動靜的趙氏軍隊這邊,趙武很期盼能夠跟鄭軍將“靜坐戰”保持下去,光是眼瞪眼也就足夠,沒必要非得拼個你死我活。
鄭軍那邊出現了戰鼓聲,也能看到轅門大開,戰車部隊先涌出來,隨后就是徒步的士兵。
齊溫說道:“主,鄭出兵一‘軍’。”
趙武當然看到了,深呼吸一口氣,說道:“皇耳,何人也?”
現在的諸侯國還有不少,晉國關注的也就那么幾個。
鄭國比較出名的是公族的一些高官,其余異姓難以得勢也就不被注意。
沒人能答上趙武的話。
齊溫說道:“下軍將酣戰正烈,我不可使側翼有失。”
“正當如此!”趙武很明白,心里卻是感覺有些虛。
近幾年鄭國越來越令人看不懂,國內一再搞“烏龜殼”不提,每每出戰都帶著一種狠勁。
上一次新軍跟鄭軍約了一架,打出了一比一的戰損,暴露新軍戰斗力堪憂的事實。
什么!?
戰損達到一比一就說新軍戰斗力不行???
這個是建立在晉國其余軍團能用很少的損失打出漂亮戰績之上,側面證明新軍是比中軍、上軍和下軍戰斗力低下。
拿中軍為例,幾次跟鄭軍的較量,哪一次的戰損比低于一比五了?
趙武心里虛,表現是不可能表現出來的。
他下令部隊直接推進,達到一定的距離讓鼓手敲響沖鋒的信號,看著有晉國“卿”該有的霸氣。
在另一邊。
看著打得很不錯的下軍,中行吳卻很清楚己方部隊已經到了強弩之末。
楚軍的數量著實太多了,兩個“徹”約三萬人被打垮,混戰下來卻消耗了晉軍有效戰斗人員太多的體力,后面還有更多的楚軍脫離出去在嚴陣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