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牛拉戰車還好,步兵還是能夠緊緊跟隨的;一旦是馬拉戰車,馳騁起來的戰車很快就會跟步兵拉開距離。
晉國并不缺馬,甚至可以說馬多到過剩的程度,不像同為霸主國的楚國大多是牛拉戰車。
是這么一回事,位處北方的諸侯國一般不會缺乏馬匹,位置越靠南缺馬的現象就會越加明顯。好些南方諸侯國跟北方諸侯國的貿易,馬的交易占了很大的份額。
而以當前的時代,中原腹心都還有各種戎人部落或狄人部落,靠南的區域其實也有不少,偏偏無論是哪個區域的游牧部落都不缺戰馬,說明不是“一方水土”帶來的制約。
或許,是養馬的技巧存在區別?
晉公族部隊與鄭軍發生接觸,戰場之上不但塵煙彌漫,各種雜聲也是猛然間變大。
先是兩軍戰車的較量,很快進入到步兵抵近拼殺。
雙方的士兵各自排列成為戰列線,并不是那種沖上去混成一團的態勢。
他們手持戰戈相隔約兩米左右,士兵要眼疾手快刺出戰戈再往回勾,又或是速度極快地由上從下啄,以至于戰戈木桿碰撞聲十分密集。
這樣的交戰模式很比拼膽略,打起來失去生命的士兵遺體會排列得很整齊。
戰列線的交戰模式看著有一種美感,同時也更容易區分出到底是哪一方占據優勢。
鄭軍跟晉軍打起來,漸漸發現對面有點眼熟。
不是某個鄭人認出某個晉人,純粹是晉國公族的表現沒有卿位家族那種“輕松愜意”的味道,相反能品味出一種“氣急敗壞”的影子。
“陰卿。”
呂武被招呼轉頭才發現晉君姬周不知道什么時候上來了。
晉君姬周看著已經爆發交戰的場地,說道:“我只兩‘軍’,楚鄭合兵約二十四萬。”
什么意思?
是覺得這一戰很難獲勝,還是覺得輸定了?
晉君姬周又說道:“一切拜托陰卿。若有需,寡人亦可沖陣。”
嚯噠?
這才像樣!
要不,已經開打還來說些敵軍兵力比己方多得多之類的話,不止是顯露自己慫了,還打擊指揮官的信心。
呂武看著鄭軍被擠壓著不斷后退,一邊說道:“中軍著甲者過萬,上軍亦是此數。國中一‘軍’三‘師’已在路上,列國諸君亦在前來,君上勿憂。”
公族爭氣啦!
他們先是有局部向前壓,逼迫鄭軍只能步步后退,隨后鄭軍整條戰線還是往后退,形成晉軍全面壓上的局面。
晉君姬周都顧不得公族爭氣。
他在笑,只是笑得略略有些勉強,心想:“什么個情況?!寡人沒下達任何命令,僅是單憑元戎印,能征召來軍隊,還能召喚列國之君帶軍隊過來???”
這,不對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