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氏一年一個樣,大體上就是持續壯大的趨勢。
隨著越是家大業大,管理起來的難度就會一再增加,很多的數據可能出現遺落或是忽視的現象。
拿人口數量來說吧?呂武現在已經很難掌握精確的人口數字,不是家臣變得懈怠了,是地盤一再增大,人口也是持續增加,事情辦起來的難度成倍往上翻。
“我家到底有多少人口了?有一百五十萬嗎?”呂武看著紙張上的數據,眼神里存在茫然。
猜測的一百五十萬當然沒有將奴隸包含進去。
封建時代歷來沒有將奴隸算在人口的習慣,對有多少奴隸的掌握則是會比較精確。
陰氏的奴隸數量波動一直挺大,呂武出征一次,奴隸的數量就會大大地增加一批;陰氏每年都會還一批奴隸自由,每年的數量都不固定。
能不能得到自由看奴隸自己,平時有沒有賣力干活,安不安分等等的許多因素。
“今年要將陽從秦國召回來。”呂武對于今年陰氏內部的改革勢在必行。
陰氏搞“租佃制”已經有七八年,是時候再讓社會得到近一步的升級了。
什么升級?呂武要搞土地分配到戶!
簡單說就是,以前只有貴族和“士”、“徒”有資格擁有名下的私人土地,陰氏現在要讓“羨”也加入到這一場盛宴之中。
所以了,軍功爵制度肯定也要跟上。
那么,呂武要搞的就不是無償分配土地給所有人,想要有自己名下土地的前提是建立功勞。
呂武并沒有照抄商鞅的作業。
沒有任何一種制度能夠適應所有時代,還是要看當時的社會環境,用聰明的腦袋來分辨,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正視當前時代的需求,不能瞎搞的。
另外,商鞅弄出來的“二十等爵”是從秦國為出發點,爵位名字據有秦國的歷史背景特征,一樣不能拿來直接用。
什么是秦國歷史背景特征的產物?各種“庶長”,各種“更”,以及各種什么“造”這些,就是了呀!
呂武又不是“漢承秦制”的那一套,再來是當時漢帝國的階級已經適應了秦國留下的制度,沒改名字不算突兀。
陰氏是晉國的家族,呂武用具有秦國歷史背景特征的名字來搞爵位等級,哪怕是陰氏成功取代了趙氏嬴姓成為秦國之主,干起來會變成在為趙氏嬴姓招魂,必然會后悔無窮的!
諸夏是一個擁有歷史底蘊的文明,很多事情絕對沒有那么簡單。
呂武不能拍腦袋想出一些爵位的名字,需要符合一定的歷史背景,給予爵位帶來更多的合理性,甚至要讓人一聽爵位就明白具有什么樣的含義。
問一個問題,知道諸夏這邊的改朝換代,為什么會一再出現重復的國號嗎?
那些國號重復的王朝,他們跟上一個同名字的王朝其實不是什么繼承關系,也就是新王朝并不是舊王朝的“余孽”來建立。
諸夏選擇國號,一般是從爵位、地理位置和具有“特殊意義”來選。
建國的人之前是什么爵位,比如“唐國公”建立自己的王朝還有另外一個選項,例如根據地是在“晉地”,那么就能從“唐”和“晉”來選一個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