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看晉國的國君姬周,他今年才二十四歲。
形成的局面就是,晉國的政治生態持續年輕化。這一點在其他國家其實是看不到的。
幾乎所有的國家,當權階級的年紀都會偏大,也就是俗稱的老年政治。
一開始晉國的貴族階層對國內的年輕化政治是非常不放心的。
畢竟,所有人的觀念之中,年輕人總是會更沖動一些,遇到事情也缺乏足夠的經驗去應對。
現在晉國的貴族和其余階層對國內政治年輕化已經沒有擔憂,原因當然是三十一歲就任元戎的呂武給予他們信心,使得他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呂武還是元戎,能夠團結卿位班子的同時,還能帶著晉國繼續攀登向新的輝煌。
“‘沫之戰’使楚人喪膽,不敢再與我爭鋒。唯吳局勢不穩,宋多有懼怕楚再犯。”士匄看上去大體上比較輕松,刻意沒講鄭國那邊的事。
去年鄭國再一次對晉國投降,雙方簽訂了一份“城下之盟”。
由于鄭國信譽度堪憂的問題,哪怕是有盟書這道程序,晉國這邊其實還是不相信鄭國,有足夠的心理建設來等待鄭國再次悖盟的事情發生。
這個是即便鄭國很頭鐵的悖盟再攻擊楚國,鄭國君臣詛咒發誓會好好侍奉晉國,還是不令晉國君臣信賴,可見信譽度是多么重要。
國君問道:“巫臣在吳,賁皇亦往,不可使吳抗楚?”
申公巫臣可不是單人前往吳國,帶了自己的一眾家臣,還給吳國帶去了晉國這邊的先進技術和理念。
這件事情發生在智瑩當政時期,為的就是扶持吳國壯大,顯得老大方了。
要是由呂武來做主,會去拉攏吳國,給予先進技術和理念則屬于沒有可能。
后面得到命令去吳國的苗賁皇就沒再帶什么,帶著幾個家臣、護衛隊和幾道命令就出發了。
扶持吳國在現階段對晉國有好處,吳國越強就越能起到牽制楚國的作用。
以長遠目光來看,吳國壯大起來百年之內其實也未必會對晉國有害。這個是兩國之間的距離足夠遙遠,中間還隔著好些個諸侯國,哪怕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開戰很難得到什么實際利益,不過是一種意氣之爭罷了。
兩個國家不接壤還能開戰?這個是不了解春秋歷史才會有的疑問。
曾經的秦國跟鄭國不接壤,不一樣是屢次跨境開打,還不是為了獲得疆土或物資、人口的戰爭,純粹就是單純為了爭口氣而已。
只要晉國一天是由呂武主政,意氣之爭而爆發的戰爭就不可能發生,爆發戰爭肯定是奔著物資和人口的收獲去的!
晉國距離吳國太遙遠,一年最多也就是互相通信兩三次。
真的發生了什么事情,一天都嫌漫長,三四個月才能進行一次溝通,得到的消息絕對都是過時且無用的。
呂武對士匄將話題轉到吳國身上的興趣不大,安靜地聽著國君與其余“卿”講述吳國的局勢,探討吳國能在這一場霸主之爭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元戎以為如何?”國君看到呂武一直安安靜靜,并且好像很是心不在焉,問了那么一句。
這是要找茬?
呂武沒聽剛才都說了什么,直白答道:“如我強盛,吳國便是可有可無。”
國君一個愣神,隨后渾身一震。
“彩!!!”解朔是呂武的頭號狗腿子嘛,平時沒少拍馬屁,逮住一個拍馬屁的合理機會,怎么可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