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到戰國階段之后,山東列國的防御裝普遍會配上頭盔,當時國力集中到軍事上的秦國則是少量將士才有頭盔。
有一些歷史專家對秦國的將士為什么只有少量才裝備頭盔做出了很多解釋,其中的一種解釋就是觀念差異。
陰氏的每一個村莊都有一名“村正”,一般是由勞苦功高的“士”擔任。
除了“村正”之外,陰氏還在每一個村莊設立“嗇夫”和“游徼”兩種職位。
嗇夫的責任是調解鄰里糾紛、幫助家族收取賦稅、安排徭役。
游徼的職權是掌巡察地方、緝捕盜賊。
看著是不是感到很熟悉?
呂武沒有完全照抄秦漢鄉里制度,搞了“致敬”唄。
知道什么是“致敬”不?就是咖位不夠,名聲不顯,為了預防版權方面出現糾紛,用“致敬”來忽悠人,哀求“正版”大佬放過。
其實吧,制度這種玩意跟寫書、作詩在藝術領域上沒有區別,歷來就是“我抄前人,后人抄我”的狀況。
至于呂武為什么抄秦漢不抄隋、唐、宋、明?只能說春秋環境帶來的限制了。
為什么不抄西方的制度?呂武腦子沒壞!
縱觀歷史長河,幾乎所有照抄西方制度的國家不是把國祚玩沒了,便是讓國家陷入各種奇葩之中,要么就是動蕩不止。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一種真理,別人能夠玩得轉,主要是別人從小就生活在那種環境,對一切習慣成自然,懂得了游戲規則。
思想觀和價值觀不同,肯定是要玩成“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糟糕局面。
呂武當然也沒覺得東方的制度就一定好。
世界上就不存在什么最優秀的制度,有的只是最合適于自己的制度。
呂武在跟呂陽介紹自己的管理理念,著重講到一套合適的制度有多么重要。
“父親時常提及變法,是否變法乃是尋求制度?”呂陽有了自己的思考。
這句話沒毛病!
變法不就是為了找到一個適合自己,能讓國家變強的制度嗎?
呂武說道:“為父乃是搭設能及框架。”
講得同樣沒毛病。
什么都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有最基本的基礎,
拿呂武為什么要“致敬”秦漢來說,還不是陰氏沒有足夠的文化人,搞不動隋、唐、宋、明的那一套制度嘛。
再則說了,陰氏的確是學秦漢最合適,接著更是要把晉國的那一套軍果主義發揚光大。
呂武沒打算帶呂陽到村莊里面閑逛。
還是那句話,呂陽又不是只在蜜罐里面泡著,小時候就一再被差遣出去巡查,長大了更是負責起一國(秦國)軍政,沒少接觸基層,對高層該干什么也不陌生。
呂武需要做的是觀察呂陽的性格,不是考核行政能力。
當然了,父子兩談談心,互相闡述自己對某件事情的理解,也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