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地換成了平時開朝會的大殿。
君位上變得空空如也。
眾“卿”屈膝跪坐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國君未亡人抱著公子彪坐在君位左側不遠處。
帶兵來到宮城,說不太好是來勤王,還是來助賊,反正就是一大幫貴族,他們一樣被放了進來。
這一幫貴族對消息的了解很缺失,只是從夫人、公子、寺人、宮女的打扮得出驗證,也就是國君已經薨逝的事實。
什么打扮?不就是換上喪服嘛!
暫時沒人去過問國君怎么就給死了,存不存在被加害的可能性等等。
場面很安靜,呂武坐了一小會站起來,先從士匄開始,再到羊舌肸那邊有個暫停,接下來又去接觸另外一些中等貴族,然后走向了公族的封主那邊。
“元戎,我等實不知今日之事呀!”屈昭看上去很驚恐,又有著十足的委屈。
另外的公族封主神態跟屈昭差不多,害怕的同時覺得委屈到炸裂。
呂武看著他們,心想:“看來還真的是楊干臨時起意,祁午干了推波助瀾的事。”
要不怎么說楊干蠢?
如果楊干真的要成事,怎么都要至少拉攏一個有實力的卿位家族,不是針對所有的“卿”要一起干掉。
就算入宮城的八位“卿”全被殺死,以公族的實力能扛得住陷入暴怒狀態的七個卿位家族嗎?(范氏有兩個卿位)
那樣做,不成功自己要帶著一大幫人被祭天,一旦成功則是晉國必然會一蹶不振,智商但凡不是負數怎么干得出那種事?
呂武溫和聲問道:“諸位可有新君人選?”
事發突然之下,再則是公子彪年紀太小,晉國并沒有名正言順的儲君啊!
什么叫名正言順?其實就是公子彪在有分量的人見證之下,隆重地舉行加冠禮儀,再獲得應有封號。
現在這么個年頭,“加冠”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是現代人所不能理解的。
說白了,不管當事人多少歲,只要加冠被認可也就等于說成年能擔事了。
因此,古典的加冠典禮上一般會有一個“可質疑”的環節,也就是哪怕真的到了二十二歲,從出生那一刻起就頑劣不堪或放蕩不羈,還是能判定沒加冠資格的。
各國的國君嫡長子,他們的加冠儀式其實也就是一個冊封儀式,加冠之后也就成為儲君了。
處在擔驚受怕到不行的一眾公族封主,他們下意識看向了“陛(臺階)”上的母子,又瞄一眼羊舌肸,七嘴八舌卻十足小心翼翼地進行表態。
大致上的意見就是:事發突然什么的,請眾“卿”先理出人選,公族隨后進行公議,再給眾“卿”一個商議后的建議。
呂武對公族封主的答案并不滿意,收起了臉上的和煦的笑容,面無表情說道:“公子彪可繼承君位。”
說完,他就一個又一個掃視過去,等著表態誰贊成,又有誰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