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場繼位將由呂武主持,先君姬周的師傅姬朝進行吟唱之禮。
所謂的“吟唱之禮”就是代表周天子來賜下祚肉,用“雅言”介紹公子彪祖宗十八代的來歷,再著重選“節”……也就是某代晉君干了什么漂亮事,拿出來專門追憶夸贊一下。
周王室對于單公姬朝能去晉國擔任那樣的角色,打從事實上還是覺得挺有面子的。
晉國的一眾“卿”給了單公姬朝高規格待遇,表現出來的就是尊重周天子,再來就是打造一種溫馨局面了。
“元戎,各國使節已就位。”孫林父態度很是恭敬。
他現在是晉國的“博聞師”來著。也就是國君身邊類似于特別顧問的角色。
另一個投奔晉國的原齊國執政崔杼則是成了晉國的下軍尉,僅以待遇來看比孫林父要好。
還不因為晉國是個軍果主義國家,軍事相關的職位總是顯得更有權勢一些。
不然的話,國君“親近人”的職位,看著其實會顯得更雍容。
孫林父成了“博聞師”,崔杼成了“下軍尉”,著實是讓衛國和齊國的來人很是一言難盡啊!
齊國和衛國經過一連串打擊,一個從當世一流強國淪落成為堪堪二流的國家,另一個很干脆從二流變成一個不起眼的三流國家。
最為讓齊國和衛國遭受打擊的是,傳言中的輿論傾向,講的是崔杼和孫林父一致遭遇兩個國君的各種欺辱,不堪受辱才尋求晉國的幫助。
“我聞晏嬰已是齊國執政?”呂武覺得挺訝異的。
孫林父很是感慨地答道:“年僅二十余,便是一國執政矣。”
事實上,呂武對春秋歷史不是那么熟悉,要不然會知道晏嬰成為齊國執政只是被提前了。
這一次齊國前來“新田”的代表就是晏嬰,來之后沒提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也沒有對晉國表現出多么謙卑,一副不卑不亢的模樣,使人覺得會是個厲害的角色。
非常令人納悶的是,衛國來的是叔孫宣伯,他還成為衛國的執政。
好家伙,真的是好家伙!
叔孫宣伯綠了魯國的某位國君,被迫出逃之下成了衛國的執政?
衛國這是打算和魯國沒完了呀!
楚國的使節最晚抵達。
以前晉國有什么事情會邀請楚國,楚國也同樣這么干,只是兩國很少會進行回應。
“甚?”呂武看著楚國使節,難以掩飾意外,問道:“楚君薨逝?”
什么情況?
熊審是舊傷復發,還是“沫之戰”受到太大的刺激,回國沒多久就死翹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