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對魯國的戰爭打得有聲有色,眼見著馬上就能獲得收益,國君卻是被趕跑啦。
這難道不適合用來解釋解釋什么叫人心嗎?
呂武聽著士匄講一大串“聽后感”,納悶的發現士匄竟然還能舉一反三,再總結出一套聽著很有道理的話。
不愧是晉國第二……,不對,智朔和魏相已經先后離世,士匄是當之無愧的晉國第一才子了。
只是吧,以士匄目前的身份地位,再給安排一個“才子”的名頭,壓根就是一種掉咖位。
當天夜里,子駟與世長辭。
那個消息是鄭國那邊連夜派人出城進行知會。
早不死晚不死,等來了南下的晉國一眾“卿”和列國君臣到了才死,子駟的死“腳本”的色彩太明顯啦!
咋地?等著一大批大人物抵達,給自己葬禮的排場搞起來嗎?
別說,呂武等人來都來了,一國之君不會去悼念,隨行的列國群臣怎么都要去靈堂走一趟,再對鄭國表達一下關懷,子駟身后事的規格立刻就變得高大上了。
包括子駟在內的所有人都不知道一件事情。按照原有歷史軌跡,子駟應該在公元前563年死在一幫親族的仇殺之中,并沒得到一個好死法,死后也沒舉辦葬禮就草草埋了。這是呂武帶來的改變之一。
鄭國的執政死了,他們有了推掉晉國邀請前往“商丘”會盟的理由。
然而,子產表示鄭國一定會參加會盟,并且鄭君姬惲會去。
子駟的葬禮怎么辦?由留在國內的鄭國公族和子駟的一大群兒子去操辦唄。
鄭國的新任執政就是子產,連帶鄭君姬惲,該有的“配套”在子駟故去的第三天就跟晉國幾位“卿”和列國君臣一塊南下,是不是表現出了濃厚的誠意?
就問吧!晉國是不是應該對鄭國好一點?好意思再繼續逮著鄭國算計嘛!?
另外,去到“商丘”之后,俺們正處在傷心階段,宋國君臣但凡要點臉,別提兩國在城邑上的“主權”糾紛啊。
所以,子駟的死讓鄭國失去了一名有污點的執政,換來的會是鄭國獲得一段時間的外部平靜。
子駟有什么污點?他干了弒君的事唄。
多國的聯合隊伍到了“滑①”,跟早在等待的齊國、魯國、莒國、萊國、鄅國、邾國、薛國、滕國、介國、杞國、茅國、邳國、徐國、鐘離國、陳國會合。
好家伙,真的是好家伙!
再算上衛國、曹國、譚國、紀國和東道主宋國,呂武一搞活動,拉上了二十一個國家啊?
這還是秦國沒上場,要不就是二十二個!
“陳國為何北上會盟?”呂武沒邀請陳國的。
華元早在邊界等著,聽到問話陪著笑,說道:“暴楚無道,列國苦之久已!”
呂武以及一眾晉人: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