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各個列國的高層,他們等晉國的上軍完全離開才聽說楚軍的前鋒到了。
一個人就有一種想法,可能相似,也可能完全相反。
列國的高層對呂武的做法當然分為兩面,一種想法跟趙武一樣,另一種則是只想打贏。
“我大肆劫掠楚境,再言品德,豈非自欺欺人?”這是明白人講的話。
他們的的確確是肆虐了楚國,還扮演什么清白無暇的好人啊!不嫌惡心自己,也臟了別人的眼嗎?
解朔在事后刻意找到呂武,問道:“元戎,何至于斯?”
怎么了?
是沒有信心正面跟楚軍展開公平公正的較量嗎?
該怎么說呢?
呂武深知楚人現在正怒火中燒,鑒于有那么多的楚人受害,也能進入到哀兵狀態。
相反,以晉國為首的聯軍在楚國境內肆虐那么久,搶得盆滿缽溢是沒錯,軍紀哪有可能沒有受到影響。
一方是帶著復仇的心態過來,另一方明顯放松了警惕,真的打起來勝負其實難料。
再則是,呂武有意改變游戲規則了。
在當前的交戰規則之下,受到保護的其實是弱國。
畢竟,強國不能沒有理由去攻打小國。這種規則對小國、弱國不是一種保護,又是什么?
從這一次開始破壞規則,給予“東方世界”一種更殘酷的新玩法,會給陰氏“化家為國”創造良好的條件。
說白了,“東方世界”的格局越是穩定,陰氏“化家為國”操作起來的難度更大,并且有條件讓列國團結起來,組成聯軍來圍攻破壞“政治生態”的陰氏。
呂武現在的角色是中原霸主晉國的元戎,手中有足夠的權力,再加上列國臣服于晉國,等于是一種“手中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狀態,肯定是要懂得利用時效優勢的嘛!
解氏知不知道陰氏要搞什么?他們其實只是有所猜測,沒有得到來自陰氏的任何透露。
換作解朔知道呂武的全盤打算,未必敢跟呂武一塊玩耍。
這個不是膽量怎么樣的原因,算是一種對“君權”根深蒂固的畏懼,某種程度上也能解釋為很怕遭到舉世的圍攻。
解朔帶著困惑而來,又帶著更大的困惑離去。
晉國的上軍南下后的第六天,得勝的消息傳了過來,待在“鄀”的聯軍心情頗為復雜。
中行吳率軍前去,到了地頭就派人向楚軍邀戰。
楚國統兵的薳罷跟同僚商量,集體意志讓他們不顧己方將士疲憊,帶著復仇的熊熊烈火跟晉國上軍展開了擺陣對壘的交戰。
結果是,營地都還沒有立起來的楚軍敗了,得以逃脫的殘兵敗將帶著更大的怒火跟楚君熊招親率的“中勁”會合,卻是停在了樠木山附近,不愿意再前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