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排序是:士、帥、司、令、尉。
上面的排序跟晉軍的軍隊司職有關,也就是參考了“卒(士)”、“旅(帥)”、“師(司)”、“軍(尉)”的各職位排序,多出來的“令”借鑒了楚國那邊。
后來呂武拍板,才成了:士、尉、帥、司、令。
沒其它意思,純粹就是呂武琢磨著“士”不就是士官,后面接上尉官挺合適。
為什么沒弄個校官,只是暫時沒想好怎么向后人交代。
至于為什么不弄將官?逾越了不是!
現在呂武肯定不會去干明顯逾越的事,玩的就是大局上操縱得清清楚楚外加堂堂正正,一些微操則是悄咪咪地來。
弄出來的士、尉、帥、司、令十五個階級,其實是在內涵上借鑒了商鞅的那一套,再進行一些必要的更改。
后面還有下大夫、中大夫和上大夫,也就是組成一個十八個等級的階級。而到了下大夫的這一個級別,其實就不是沒有立國的呂武所能夠封賞的,得是一國之君才行。
呂武不確認士匄知道了陰氏的多少事情,反問道:“為何提及此事?”
士匄理所當然地說道:“法出我家,阿武行此作為若讓各家效仿,既我顏面無存也。”
什么玩意???
以現在的既定習俗來說,呂武是元戎,不是士師,還真的不能隨隨便便搞法律。
哪怕是呂武搞出了法律,只能在陰氏內部自己執行,不能夠向外進行推廣的。
現如今擔任士師的人就是士匄,倒是從國家角度到個人角度,有那個資格和底氣來跟呂武說那話。
“眾家效仿陰氏多也。”呂武一副無可奈何的表情。
晉國是個挺有善于學習氛圍的國家,各貴族少有頑固保守派。
他們其實就是懂得一個道理,沒那個本事去創新,看到有人創新且取得良好成效,不去跟著學是不是傻?
當然,想學要先取得授權,要不然就是侵權了。
陰氏大搞灌溉,并且革新了體系與技術,能賣各種新科技產品是一方面,晉國能夠強大起來干挺楚國,呂武哪怕知道會有后患,礙于太多的事情還是必須同意進行推廣。
在呂武地位不高不下的時候,各個家族學了送一筆禮也就行了,等呂武成了元戎則是另外一回事,比如陰氏向各家收購糧食能有折扣價。
士匄為什么根本不是為了追究,主要是看出陰氏的士兵遠比其他家族更有攻擊性,再來就是韌性方面也超過,一探尋下來才得知陰氏內部搞了新的法度。
因為不能深入詢問的關系,再來是問了陰氏那邊的人也不敢瞎嗶嗶,士匄僅僅是知道呂武在家族內部推行新法,太具體的就不清楚了。
哪怕是不知道更多,僅僅是陰氏軍隊表現出來的精神面貌,足夠士匄去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嘗試取得呂武的同意拿來用了。
呂武根本不想把自己弄的那一套在晉國推廣,搞懂士匄想做什么,立刻給改變了話題。
今日白天的激戰,各方的數據還沒有匯集到呂武這邊,僅僅是從交戰烈度來看,能夠得出雙方死傷非常慘重的事實。
大概是士匄來呂武這邊的一刻鐘,中行吳和趙武先過來,再足足等了半個時辰以上才等來了解朔、彘裘、魏絳和羊舌肸。
晉國的其他貴族?不是戰前聽取指示的會議,并不是誰都有資格參加戰后會議總結的。
呂武能看出后面來的各“卿”臉色都比較沉重,出口安慰什么的則沒必要做。
相關的傷亡數據不是以書面方式呈給呂武,由每一個人來自行口頭匯報。
他們講的數據未必準確,主要是時間太短,只能夠統計出大概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