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少提意見的魏絳說道:“我或可走‘郊郢’繞至‘薳澨’?”
樠木山那邊是楚軍的殘兵敗將,哪怕部隊的建制保持完整,士氣方面肯定很低迷,進而各種擔驚受怕。
晉國的上軍已經在嘗試攻打樠木山的楚軍,并且那邊的楚軍只有三萬左右,中軍、下軍和新軍沒必要再去湊熱鬧吧?
還有一點,呂武不是要兵逼“郢”且要飲馬大江嗎?趕緊地把事情辦了,再兵鋒一轉從“薳澨”的方向逼近樠木山,與上軍形成夾擊攻勢解決那三萬左右的楚軍,然后就能快快樂樂撤軍歸國啦。
那個“薳澨”就是薳氏的封地,整片地方的占地非常大,幾乎快有一個曹國的一半大小了。
尤其是薳氏的“薳澨”大概十之三四左右是云夢澤的一部分。
別以為沒有人煙的云夢澤就沒什么出產,各種水產品富足到驚人的程度,再來就是能夠獵殺鱷魚、犀牛,獲得制作甲胄的材料,并且不要忘記云夢澤很盛產蘆葦的。
當然,蘆葦來當箭桿的材料什么的,沒得選才會將就著用一用,有得選哪個正經人會拿蘆葦來當箭桿嘛!
蘆葦不是作為箭桿的絕佳材料,目前也沒技術用來制作成為飲料,拿來制作蘆笛就讓楚人很喜歡,最為有價值的則是編制“葦席”用作鋪炕和用來蓋房子。
不要小看“葦席”,南方各家各戶都會用到這個玩意,生產的成本不大,銷路卻是極廣,很能發財的!
薳氏的總體財政收入,約百分之十就是販售“葦席”得來。能占整個家族百分之十的財政收入,可以想象生意做得多大了。
呂武不喜歡魏絳,卻不會連正確的建議都排斥。
再則,呂武本來就是想那么干的。
他們當然不能悶頭趕路,怎么都要派人去知會中行吳,抵達“郊郢”時陰氏出了一個“師”,再讓列國聯軍配合攻打“郊郢”,其余的軍隊則是馬不停蹄往“郢”趕了。
這個“郊郢”是個什么成份?看名字也知道跟楚國曾經的都城有關,也就是“郜”以前作為楚國的都城,現在叫“郊郢”的地方則是管轄區的一部分,等楚國遷都變成地方一個行政區。
諸夏這邊最愛搬家的是許國,大國中最愛遷都的則是楚國了,能看到楚國的很多地方都有一個“郊郢”,基本也就能夠知道某地曾經是楚國的都城。
目前“郊郢”是薳氏的地盤,晉軍從一些俘虜的口中問出一部分的敗軍逃入“郊郢”。
陰氏只是出動一個“師”的兵力,不能奢望能打的列國都散出去,留下來的聯軍能起到太大作用,再則是呂武沒可能留下來親自指揮攻城,他們對“郊郢”只會是圍而不打,也算是一種保障后路的舉動。
如果是用正常的行軍速度,三百里需要花六天左右。
現在是晉軍在追擊敗逃的楚軍,一定會適當地加快趕路的速度,哪怕是沿途遭遇到楚軍有些許耽擱,他們從“郜”抵達“郢”也只是花了四天的時間。
當前楚國的都城,也就是“郢”位處大江邊上。
而“郢”只是楚國都城的一部分,楚人在大江的邊上還建立了一座“渚宮”的。
這一座“渚宮”在公元前617年落成,始于楚成王熊惲,到了楚穆王熊商臣才享受上。
不過,楚穆王熊商臣也只是享受了一兩年就薨逝了。
楚穆王熊商臣至少還在“渚宮”享受過,晉國這邊的晉悼公姬周想要建造“明章臺”卻是付完錢的一年后就薨逝了。
晉軍逼近到“郢”百里之內,行動開始一再受阻,原因當然是附近的楚國貴族知道這事,他們的尊嚴不允許晉軍牛逼哄哄兵臨“郢”城下,自發地帶本家族的軍隊前來阻攔。
結果是,晉軍不但遭遇了楚國薳氏、成氏、蒍氏、斗氏自發的率軍來攻,連帶楚國一些不怎么強大的權氏、那氏、雍氏、漳氏、等等近二十來個家族也有行動。
并不止是上面那些家族前來阻攔,原先向南逃竄的各自楚軍也折返,一副晉軍想兵逼“郢”要從他們尸體踏過的狠勁。
面對這么一個情況,呂武其實是感到萬分的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