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子給在場楚人全聽懂了。
這個一口宋國口音的晉人,特么是來要讓楚國屈服的!!!
公子午瞇著眼睛盯著宋彬看了有一會,語氣平靜地說道:“我不殺使,足下可歸也。”
老實說,宋彬還是挺失望的。
當然,不是說楚國不屈服而失望,是沒借口再敲詐點什么玩意,也沒有探出楚國到底還有多少底氣。
在“郢”附近的晉軍全部消失在城頭可見視野之內后,有楚人去剛才交戰的地方忙碌了。
重新來到城頭的楚君熊招很惆悵地看著西南方向,低聲念道:“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災危,備救兇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墜其師,無克胙國。”
那一段是楚國和晉國在公元前579年,在宋國大夫華元的周旋下,雙方在宋國地界進行會盟,當時雙方共同擬寫的盟書。
歷史上將公元前579年,晉國和楚國在“商丘”西門之外會盟的舉動,稱作“第一次弭兵大會”。
那一次“弭兵大會”當然沒有成功,盟書簽訂完就被兩國丟在一邊,只有包括宋國在內的一些列國很傻很天真,以為楚國和晉國要消停,大家有安生日子過了。
結果是四年后,晉國和楚國爆發了“鄢陵之戰”,隨后更是連年大戰,期間宋國和鄭國被折騰得最為元氣大傷。
“王上,晉軍逗留大江沿岸半個時辰,再來‘郢’也。”公子午臉上是忍受不住屈辱的表情。
楚君熊招苦笑出聲,說道:“我能奈何?”
現在他們根本無法拿晉軍怎么樣,只能眼睜睜看著晉軍“梅開二度”來自己的都城外耀武揚威。
得知晉君又特么來了,公子午的本意是封鎖城池,緊閉大門也不讓閑雜人等上城頭,免得有楚人忍受不住出城或是直接從城頭跳下去自殺,遭到楚君熊招的拒絕。
而出去跟晉軍拼命,或是覺得太過于屈辱選擇自殺,并不是一兩個楚人干得出來,多得是會這么干的人。到底是該評價為有血性、有志氣,還是怎么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晉軍來了,他們又來了。
這一次,晉軍比剛來時看上去很不相同。
初次來到“郢”的晉軍看著有點亂,軍容方面只能說一般般。
而去了大江沿岸游覽了一圈再出現的晉軍,他們排列著整齊的隊伍,以每一個家族的軍隊為單獨方陣,組成了一個由大大小小方陣構成的陣勢,看上去旗旆成陰旆。
站在城頭的楚人感覺到了細微的搖晃,看著鼓點聲中統一邁步的晉軍在逼近。
城內的楚人光聽見那整齊劃一的踏步聲和感受地面的搖晃感,沒有透視眼透過障礙物觀看晉軍軍威的能力。
不管是身在哪里的楚人,他們漸漸聽到了踏步聲中出現了其它的聲音。
楚君熊招就在城頭之上,看著晉軍抵近到“郢”最近約一里,也看到了呂武單車出陣,來到距離城墻約兩百米對自己遙遙行禮再回到陣中。
“采薇啊?”楚君熊招當然聽出晉軍在齊聲吟唱什么。
行軍狀態下的晉軍,他們在一起吟唱《詩經》中的采薇。
這首“采薇”講的是戍卒返鄉的詩,倒也很符合晉人現在的境況。
至于說詩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敵勝利的喜悅,也深感征戰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緒,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
楚人只覺得晉人都特么莫得感情,怎么可能會期望和平,肯定也不會思念家鄉的婆娘!
現在,楚君熊招倒是真的需要好好思考楚國未來的路該怎么走,是明年就找晉國拼命,還是喘息幾年?
至于說就此認輸?楚人要是那么輕易就會屈服,他們還是楚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