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也快了!
著書立作這件事情遠比想象中來得困難,呂武花了七八年的時間才搞出一部跟“法”有關的書籍,另外雜七雜八的著作還沒有歸納細分。
在這二十來年的時間里,呂武一開始沒有那個條件搞內部教育,后來其實也不具備充足的條件,無法搞全民教育,搞精英培養還是可以的。
陰氏之中,多的是功勛子弟獲得教育,比如呂陽身邊團結的一群從學府畢業的二代,更多的二代則是仍在“陰”城的學府就讀。
早期只有家臣級別的二代夠資格進入學府,后來條件越變越好也就放寬了生源,隨著“大夫”、“士”和“徒”的子嗣大批進入學府,時間越是往后推移,陰氏的優勢必然變得越強。
這種“強”是體現在從學府畢業的二代,他們將被安排在一些崗位作為副手,漸漸變得成熟也就能夠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不要小看管理層的質量,一個團隊最為重要的就是管理層。至于有多么重要,不需要過多的解釋吧?
聽到“不朽有三”的公子午明顯震驚了。
要不咋說魯人嘴炮牛逼?他們講出來的道理,聽著非常有誘惑性質,本身能不能做到根本不重要。
“我王已知陰子在秦所為,敢問陰子意欲如何?”公子午回過神來,決定不按呂武的節奏來。
呂武一臉詫異,說道:“秦庭兩次刺殺于我。我欲如何制秦,與天下人何干?”
如果一方按照規矩來辦事,別人再怎么樣也要有一個底線。
秦國先不講規矩,無論得到了什么樣的報應,不是挺理所當然的事情嗎?
楚國問呂武想對秦國怎么樣不算多管閑事,他們跟秦國在數十年前結盟,一直都保持著的盟友的關系。
等于說,陰氏搞了秦國,打從法理性質上來談,楚國是有合情合理的干涉權利的。
公子午覺得跟呂武說話太難受,卡住了半響,問道:“陰氏欲滅秦,欲代秦?”
呂武看上去一點點的慌張都沒有。
楚國很擅長架空某個諸侯國,等待時機合適再去進行吞并。他們的操作方案中還包括“桃李代僵”的手段,公子午試探呂武是不是要取代趙氏嬴姓成為秦國之主,并不存在突兀的地方。
換作是中原的各個諸侯,他們的思維中只有楚國會干那種不是人干的事情,還真想不到有哪個中原人會有那種膽量。
陳國的某個分支,他們從楚國的辦事方式里學了一手,很努力在齊國那邊經營,花了幾代人的努力將事情辦成了。
當然,呂武將歷史攪得亂七八糟,間接影響到了媯姓田氏的布局,以后田氏還能不能代齊變得相當不好說。
公子午說道:“若陰氏滅秦,秦之土恐難盡歸于陰氏;如陰氏欲代秦,陰子親為難也,需二代行之。”
這是認定陰氏不會放過秦國,甚至還幫呂武想出了方案?
如果呂武作為晉國的元戎干了滅掉秦國的事情,屬于秦國的城邑肯定無法全部落在陰氏的手里。
當前的規矩是貴族跟國君四六分,懂事的國君再拿出得到的四成去分潤給其余貴族。
晉厲公就是因為太過于吝嗇,有進無出給惹怒了晉國的貴族,沒有欒氏動手,肯定會有其余的貴族下殺手。
說什么呂武自己不行,的確也是一種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