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元戎欲行何事,我非墊腳之石也。”荀會一副松了口氣的模樣。
中行喜補了一句,說道:“范氏亦是如此。”
荀氏、中行氏、智氏臣服陰氏關范氏什么事?這個就要考驗荀氏、中行氏和智氏到底有沒有真正的聰明人了。
所以,之前荀氏、中行氏、智氏無論干了什么,目的是要真正地上了陰氏的這艘船,包括設局拉韓氏下水對付魏氏都只是一個投名狀而已。
外人只知道魏氏成了刺殺智瑩的兇手,類似的人只是站在第一層。
如果察覺到中行吳想死死捆綁住呂武,又見呂武看似收服中行吳的舉動只是一道開胃菜,放開智氏讓中行吳重新接納算是將雙方的關系真正確認下來,包括這么認為的中行吳等人也就只是站在第二層而已。
沒看懂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猜到晉國可能要出大事的人,他們盡管看著有點傻乎乎的樣子,實際上卻是站到了第三層。
“元戎未對魏氏有所言語,趙氏亦然。”中行吳現在對呂武挺發怵的。
中行喜先是一愣,隨后露出了震怖的表情,失聲道:“元戎欲滅魏氏、趙氏?”
荀家當然也感到了震驚,很快鎮定下來,說道:“滅趙氏者,范氏也。”
陰氏又沒有直接出兵攻打趙氏,怎么能說陰氏要滅趙氏呢?頂多就是反應不及時,沒能救下趙氏而已嘛。
同理,正在跟魏氏爆發交戰的是荀氏、中行氏、智氏和韓氏,要是魏氏一不小心就那么沒了,跟陰氏有什么關系?
荀會說道:“解氏受魏氏欺凌多也。”
中行吳實際上對解氏站在“岸上”也挺有意見,礙于之前跟呂武很親密,實際上并沒有多么親密的關系,一些話題不好提起罷了。
“我再尋元戎便是。”中行吳現在有這個底氣了。
滅掉魏氏當然對他們有好處,除了獲得能看得見的利益之外,中行吳手里真有魏氏是刺殺智瑩的證據。
中行吳的證據怎么來的?以其說是千辛萬苦才找到,不如說是偶然間獲得,還在一次不小心中聽到士匄與人談論晉悼公的舊事,兩相結合最終確認就是魏氏刺殺智瑩。
士匄當然沒有用很篤定的語氣指明就是魏氏干的,提到了晉悼公承認派人刺殺中行偃,很像是順嘴那樣又提到了當時的魏琦跟晉悼公怎么怎么地,之類吧啦吧啦。
“楚已屈服,元戎有意削減卿位?”中行喜問道。
這么問是有理由和根據的。
晉國迫于楚國的壓力才需要每每動用龐大的軍力,再消耗難以計算的人力物力。
一旦是去了來自楚國的壓力,晉國的確沒必要再維持四個軍團的必要。
畢竟,一旦用不上的話,納賦的額度越多,國家能夠收上來的稅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