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那個問題,一個家族不是有這樣的問題就是有那樣的問題,哪可能一點麻煩都沒有?做事選擇最為有利的選項就是了。
那么,呂武需要給魏武安排一塊食邑嗎?
這一次跟陰氏庇護苦成氏有點不一樣,呂武需要給郤毅安排一塊食邑,對魏武則是可以有也能不用。
大軍的渡河并沒有因為魏琦的到來而停止,更不會因為呂武選擇庇護魏武而罷止對魏氏的攻擊。
先行渡河的陰氏部隊,他們并不是立刻向著“魏”地進發,選擇在周邊砍伐木材來搭建營地。
大河的東岸地形比較復雜,除了有成片的樹林之外,往東是一片連綿的山區,需要走上四五天才能穿過。
早有陰氏的隊伍駐守在山地里面,他們充當眼睛和耳朵,防止有敵軍在山區設伏,或是搞一些準備火攻的操作。
同時,山區內的陰氏部隊,他們還是警戒力量,一旦發現異狀是需要用狼煙示警的。
這一支陰氏的私軍數量有個七萬,其中騎兵六千。
不是有十二萬嗎?一開始是的,參戰之后會出現傷亡,再來就是攻克一地總要留下部隊駐守。
所以,除非呂武再次下達征召命令,要不然手頭能用的兵力肯定是越變越少的咯。
想要兵力越打越多其實也行,持續從封地調動軍隊,要么就是走哪里就裹挾一批炮灰。
關鍵問題在于目前是春秋,士兵是一種榮譽、實利、風險并存的職業,真不是誰都夠資格當兵。
“你往‘櫟陽’,抑或隨我入‘魏’?”呂武在問魏武。
這是一道不大不小的考驗。
魏武要是選擇去“櫟陽”代表還有念想,極可能也會搞事;要是選擇去“魏”地見證魏氏的滅亡又顯得太殘酷。
“我往‘新田’,可否?”魏武問道。
呂武招呼來一名“士”,吩咐讓他率領本部護送魏武去“新田”那邊。
陰氏的大軍并沒有快速撲向“魏”地,行軍是有在行軍,只是速度方面有點慢。
“辟耳山仍在激戰,中行吳增兵于‘下陽’。”宋彬頗為感慨,繼續說道:“此戰酷烈遠超晉秦‘崤之戰’。”
那是發生在公元前627年的事情了。當時秦國趁著晉國國喪要偷襲鄭國,晉國君臣考慮到需要遏制秦國東出,又要爭取鄭國,由晉襄公率軍在崤山隘道設伏全殲回師的秦軍,俘虜秦軍三帥。
沒錯,就是設伏。說明沒有成為霸主之前的晉國底子也黑,成了霸主國之后才開始端起來。
這樣來看,秦國動不動就對晉國搞不宣而戰,無非就是打不過晉國而已,得勝就不會讓秦國的名聲一再變差了。
辟耳山就在崤山的西北方向,兩地之間的距離并不超過百里。
那一邊還非常靠近周王室的地盤,呂武有魏氏的一些情報,顯示魏氏轉移了部分的人口和物資前往靠近周王室地盤的伊洛之戎山區。
魏氏那是想干什么?要在伊洛之戎那邊落草為寇,還是敗局無法避免要去尋求周天子的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