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吧,陰氏就算不刻意針對畢氏,不可能停止對伊洛之戎的討伐,那么畢氏要不要挪個地方?
范氏當然也不會放棄對陸渾戎以及蠻氏的征討,到時候畢氏要不要再進行遷徙?
同樣是斬草除根,呂武的話術用得不錯。
現實就是那樣,畢氏肯定會等機會找陰氏復仇,陰氏不太好表現出要斬草除根的態度,放過卻是不可能放過的。
拿三戎來做文章,陰氏和范氏早就跟三戎進入到戰爭狀態,到時候畢氏遭到打擊,不是陰氏非要攻滅畢氏,變成是畢氏沒逼數自己卷進去。
畢陽說道:“我聞宋、楚、鄭合兵,合圍‘斗首’南下之軍。”
然后呢?
士匄已經統率十萬大軍南下去救援“斗首”那邊的晉軍,不需要消滅或是擊敗多國聯軍,只需要將被困的晉軍救出來。
畢氏能在其中發揮什么作用?
又或者說,畢陽是拿這事在威脅呂武?
“你隨我渡河,抑或早早歸去?”呂武問道。
別特么再多廢話了。
畢氏要接下魏氏的仇恨,擺明陣仗跟陰氏接著打也就是了。
如果畢氏沒膽子,趁著陰氏的大軍沒有渡河,趕緊麻利地溜吧。
有那么一件事情呂武沒說出來,陰氏跟范氏早早就在攻略三戎,其實是有軍隊在三戎的地盤活動的。
就算呂武沒有說,畢氏也絕對知道。
這個就是魏氏和三戎聯軍遲遲沒有渡河到北岸的原因之一,他們覺得“魏”城沒救了,不敢渡河跟陰氏主力交戰,再被陰氏在三戎的駐軍抄了后路。
有一個問題,呂武怎么不調動在三戎地盤的陰氏大軍攻擊魏氏和三戎的聯軍?
答案非常現實,陰氏雖然很強大,還是要看各個區域有多少兵力,某地的陰氏軍隊有沒有能力獨自開啟一場戰爭。
很明顯的事情,陰氏在三戎這邊一直是打輔助的角色,軍隊數量也就兩三萬,以騎兵的數量多一些,打一打襲擾還行,陣戰就能免則免了。
現在,待在三戎地盤的陰氏大軍已經動彈起來,沒有出錯應該是在襲擾從大河邊上撤退的魏氏和三戎聯軍?
呂武不清楚伊洛之戎怎么允許魏氏撤那么多的人口進入己方地盤,猜測是一種抱團取暖。
而現在不光是異族對領土沒有清晰的概念,諸夏的諸侯國其實也沒有,接受外人進入己方勢力范圍是常態,定居什么的也不是不能商量。
陰氏這邊乘勝渡河,目標明確向著一個叫“桃林塞”的地方推進。
那邊是魏氏殘余部隊以及三戎聯軍駐扎的地方。不是他們不想朝其它地方轉移,完全是拖家帶口又有家當拖累,著實是無法擺脫陰氏騎兵,再來就是駐扎在三戎地盤的范氏軍隊也加入到軍事行動。
那個“桃林塞”的地形很險要,算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
沒有多余選擇的魏氏殘軍敗將以及三戎聯軍,他們記得魏絳說過各諸侯會組建聯軍來征討陰氏,無力反抗陰氏和范氏聯軍,是不是應該將希望放在諸侯干涉軍的到來呢?
呂武太明白敵人的心態了,納罕地想道:“就算諸侯會組建聯軍,那也是晉國遭到瓜分之后。現在魏氏的殘余,他們一個個化身光頭,寄望于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救援和調停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