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在案幾上的文本很多很厚,每一個文本的一頁能寫下五百個名字,猜猜在呂陽的命令下有多少人身首異處?
下令殺死那么多人的呂陽睡眠質量很好,從來沒有從噩夢中驚醒。
別人認為他嗜殺,他卻認定自己是在永除后患,真心不會產生任何的心理負擔,并且由衷地認為自己沒錯。
“父上來信,言及明歲率軍南下。”呂陽說的那些跟自己沒關系,信的大部分內容則是沒有講出來。
在信中,呂武用詞尖銳地罵呂陽是個蠢貨,明明可以將事情交給手下去辦,偏偏事事親自干涉。
一個有著嗜殺名聲的人,某種程度上能夠恫嚇宵小,后患卻是無窮無盡!
呂陽不知道那些道理嗎?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將事情交給別人去辦,事后再將操辦者干掉來獲取美名的做法,不屑為之罷了。
在他看來,陰氏內部要懂得感恩,外人只需要害怕自己就行。
陰挈說道:“諸事已然妥當,僅需遷秦君往岐山別宮,秦則滅矣。”
沒有過來秦國的呂武并沒有下令遷徙秦君,同時沒有講清楚什么時候將秦君遷徙,看似在放權,實際上是對呂陽的一道考驗。
陰氏已經從各方各面控制住秦國,什么時候滅掉秦國會顯得很關鍵。
過早滅掉秦國會讓諸侯震動,甚至會讓晉國的各個家族開始針對陰氏。
什么實際最合適?當然是瓜分晉國之后,陰氏獲得了想要的好處,正式建國要不要公布滅掉秦國屬于還待時機。
一個強大到過份的陰氏會令所有人都感到忌憚。這個也是呂武一直將范氏推向前臺的原因之一。
換作是諸侯有針對陰氏的跡象,陰氏再展現出控制住晉國三分之一和秦國全境,必將使得諸侯重新考慮要不要出兵跟陰氏交戰。
“明歲一戰,若能殲滅諸侯聯軍,我家事成也!”呂陽很想去參加那一戰,理智上卻很清楚不可能。
陰氏的長輩就呂武一人,控制秦國是一件非常關鍵的事情,除了呂陽這位第一順位繼承人之外,誰都不合適來控制秦國。
換作是呂武的其他子嗣,真以為誰都認命的呀?禍起蕭墻會成為一種必然!
“秦國,名存實亡也。”呂陽站了起來,走了幾圈停駐腳步,慢斯條理地說道:“明歲集結秦境大軍來‘雍’受閱。”
干嘛?這是要干嘛!
講道理,呂陽只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哪怕是代行呂武給予的權力,還是沒資格盡起秦境大軍的。
包括陰挈在內,所有陰氏的人都在跟熟人面面相覷。
陰氏在秦國這邊有約五萬軍隊,再集結秦人士兵,合起來應該能達到十二三萬?
這么一股力量,呂陽想用來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