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了,翻看史書的話會發現一點,幾乎看不到晉國有大規模傳染病爆發的記載。
在當前階段,有史記載的大規模疫情發生在公元前673年,當時正是齊桓公在位,也是管夷吾執政階段。
而當時的齊國并沒有采取任何隔離措施,導致了疫情在齊國全面爆發,關鍵是齊國在那個時候還向魯國開戰,是不是疫情哪怕全國蔓延對齊國的影響也是不大?
士匄也就是過來告知呂武自己將要率軍離開“斗首”的消息,沒打算去管反晉聯軍留下的病患,物資則是希望后面能夠得到分潤。
“此間之事可交予下軍將?”士匄可不敢點名讓呂武來弄。
呂武肯定會離開“斗首”前往“圉”參戰。
另外,“斗首”的戰事會以追擊戰作為結尾,再往后晉軍的指揮權將會轉到呂武這邊,作為中軍佐的士匄老老實實當副手就行了。
在晉軍中當“后茅”可不是什么輕松的活,并且責任方面有點多。
所以,呂武聽到了士匄的建議必須進行思考。
那個“后茅”是個什么玩意?就是殿后部隊唄。
晉軍這邊叫“前茅”、“中茅”和“后茅”,顧名思義就是前、中、后三批部隊,一般比較重視前軍和殿后部隊,對中軍倒是覺得沒什么所謂。
一般情況下,來自各個諸侯的部隊會被晉軍放在中軍,原因顯得相當現實,主要就是不相信諸侯軍隊的戰斗力,沒奢望他們能夠作為第一批投入戰斗的部隊,害怕他們當殿后部隊被擊潰會連累到晉軍。
解氏的家族軍隊在一年多的交戰狀態下,僅存的戰斗力也就八千多人,作為殿后部隊顯得有些少了。
那么,想讓解朔來指揮殿后部隊,肯定需要安排中小貴族的部隊過去。
晉軍的戰斗力比諸侯高,但是也要看來自哪個家族。
晉國卿位家族的軍隊戰斗力肯定會比中小貴族更強悍。這個是平時能獲取物資以及自信心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在自信心上面。
“鄭軍一部并未往‘圉’而去。”呂武說道。
士匄知道這個消息嗎?看他一愣神的表現,明顯不知道那個消息。
“如此,韓氏亦殿后。”士匄說道。
解氏加上韓氏?呂武點頭認可下來。
沒有前往“圉”的鄭軍約在兩萬左右,他們的行軍路線是往“新鄭”,不能排除調轉回頭的可能性,該提防總是要提防的。
呂武等士匄離開喊來了宋彬,吩咐道:“抽調六千騎兵,再調一‘師’,命周邊將士協同,由你親自前往追擊鄭軍。”
他們攻占了“新鄭”以及周邊的城邑肯定要留下守軍,就是除了“新鄭”那邊有一個滿編“師”之外,其余周邊城邑守軍的數量偏少。
宋彬并不是第一次統兵作戰,沒有感到什么緊張地給答應下來,又問道:“如遇鄭軍,是否勸降?”
不是什么多此一問。
他們不但控制了“新鄭”和鄭國的許多城邑,還將鄭國在“新鄭”的君臣一鍋端,有的是讓那一支鄭軍投降的手段。
呂武答道:“如統兵之將乃是子產,無需勸降。”
其他人還可能被逼降,子產沒有可能的。
子產也是鄭國的公族,并且還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哪能沒有想到回轉“新鄭”的兩萬鄭軍極可能會成為鄭國最后的希望?
他們嘗試奪回“新鄭”的行動成功,必定會在接下來死守“新鄭”,無法迎回鄭君姬惲的話,子產最大的可能性是再挑選一人登基成為鄭國新君。
呂武有想過讓子產成為鄭國的國君,琢磨了很久知道具備可操作性,關鍵在于子產能不能過自己心里那一關,再來就是會讓范氏很惱火。
所以,哪怕呂武真的想讓子產成為鄭國的國君,絕對不能讓范氏察覺到陰氏在里面的操作痕跡。
呂武不是答應士匄會配合滅掉鄭國,怎么還想著讓子產成為鄭國的國君呢?這件事情沒有什么矛盾的地方。
陰氏已經將能干的事情都干了,輪到范氏去接管陰氏讓出去的城邑,搞到子產光復了一些城邑,又或是跑去沒有淪陷的城邑登基,不關陰氏的什么事,只能是范氏自己無能呀。
后面,呂武得到了相對準確的數據,反晉聯軍丟在“斗首”的人員多達三萬余人,倒是各類的物資比較少,以糧秣的數量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