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是嘛。
呂武所知道的是有數的幾個大國,他們將在范國的在職貴族招了回去,曹國更是舉國上下對范國一片罵聲。
“如臣所料不差,想必兩國使節已在來路途中?”崔杼雖然說是猜測,卻是一臉的篤定。
有點大局觀的人,誰想不到宋國肯定會向諸侯求援?
所以,不但是范國的使節正在來漢國,肯定也有宋國的使節正在趕來。
宋國的使節到漢國也就是盡人事看天意,主要的求援對象必然是楚國。
呂武看向了解朔,目光之中有著探詢。
身為一國之君,即便是很有主意,裝也要裝出一副廣納意見的模樣來。
解朔接收到信號,說道:“諸侯稱我、范、荀、晉為一體,我自不可援宋,乃至需出兵襄助于范。”
目前階段,漢國、范國、荀國和晉國做出同進退還是相當有必要,能夠對諸侯形成足夠的震懾,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所以,不但漢國根本不會去在乎誰對誰錯,荀國和晉國想繼續過幾年安生日子,必然也會出兵幫助范國。
而不問之前,比如范氏沒有立國前搶了那么多宋國的城邑,這一次是宋國對范國不宣而戰,道義方面只會是扯不清的局面,一下子將所有的虛偽和矯情拋棄,變成了紅果果的利益之爭了。
呂武一副很頭疼地說道:“天子命諸侯出兵討伐三戎,諸侯已然出兵前往效命。現如今宋國侵犯于范國,各家合兵又再相抗。”
幾個國家進入交戰狀態,會不會讓去周天子那邊效命的軍隊也打起來?可以很肯定的說:不會!
以春秋人的單線邏輯,看待事情屬于一碼事歸于一碼事,結果就是呂武說完看到眾人一臉的詫異。
這個是呂武覺得自己與當代有點格格不入的槽點之一了。
“如楚出兵,想必不低于五萬?”解朔了解到自己的職權,完全進入了角色。
宋彬這個上將軍并不在場。
呂陽率軍去收尾,要滅掉烏氏和空同氏。
漢國還出了另一路軍隊,由宋彬率軍往“冀”而去,秦人不逃跑就進行征討,反正就是把那邊的地皮占下來,再繼續向西奪下那邊的平原(既隴右)。
“礙我修渠也。”葛存看上去是那么不甘心。
國家剛剛建立起來,沒有立國前就對烏氏、空同氏和三戎用兵也就罷了,更添加了對“冀”的用兵,結果又要出兵襄助范國?
盡管呂武儲備的家當很足夠,問題是要為長遠打算的吧。
葛存滿臉苦逼地說道:“修渠之事于我重也!”
那能咋地,荀國和晉國必定會出兵,漢國難道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