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乃是此處城門尉。”上邪用審視的目光打量著宋國使節團的一干人等。
宋人聽得愣住了。
那啥,城門尉聽著倒是能理解干什么的,只是什么時候多了一個城門尉的官職啦?
上邪并不理會宋人發呆,繼續說道:“請諸位在此等候,‘行令’片刻便來。”
好吧,又多了一個“行令”的官職。
一群宋人先是看到了“長安”的各種建筑物新款式,再聽到兩個新的官職名稱,真切地感覺到“異域風光”了。
沒有多久,一名身穿青色官袍的人帶著一群隨從過來。
“在下汪涵,乃是大漢‘行令’。”汪涵行禮之后,喊著讓人遞來文書,又說道:“此乃諸位進出憑證,萬望妥善保管。”
華喜怔怔地接過文書,下意識地翻看了一下,能看到上面書寫的文字,還看到了一些印字。
搞什么啊?
諸侯之間出使,旌節和令牌就能代表身份,不是必要不會攜帶國書。
說白了就是,春秋時期的互相出使沒有那么多講究,大多是“看臉”而不是拿出什么文字上面的憑證。
汪涵哪怕是早先接待過范國、荀國和晉國的使節團,再次接待宋國使節團還是覺得非常新鮮。
“請諸位隨我往驛館。”汪涵再次行禮。
虞顯仗著為呂武服務過的履歷,先介紹自己是誰,才問道:“此‘行令’便為邦交使?”
汪涵并不覺得官職名稱和職銜有什么好隱瞞的,說道:“在下之上有‘大行令’,主管列國邦交。”
擔任漢國“大行令”的人是梁興,也算是能夠充分發揮其特長了。
宋國使節團被護送著進城,過城門洞一個個驚呆在原地。
他們看到了什么?看到了筆直寬大的大道幾乎延伸到大地的盡頭,兩邊則是排列整齊的不知道用途的兩層建筑物。
大道不止是道路,其實是用水泥鋪成,然后兩邊還種植了綠化,建筑物前方則是有長椅,相隔一段距離還有亭子。
比較不奇怪的是“長安”城內看著沒有多少人。
這個也是,作為都城的“長安”才落成多久,居民需要有一個充實的過程。
“勞煩一問,我等何事可謁見漢侯?”華喜被領到一處驛館,看著汪涵要離去,不免一問。
汪涵笑著答道:“如可謁見,自當告知貴使。”
華喜還要講點什么,看到原先待在外面的魚石急匆匆進來,也就對汪涵行禮表示可以走了。
“彘裘、荀家亦在此處!”魚石說的是看見到了彘裘和荀家結伴而行。
華喜對此一點都不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