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說出去一趟進位為王,其實是呂武前往“會稽”中間途徑了不少國家,看到了那些國家的現狀,又跟楚王、范王、荀王、齊王接觸下來,能夠大致判斷出幾個國家的未來幾年走向。
“范與楚今歲抑或明歲必有大戰;荀與齊今歲便有大戰;余下諸侯亦是蠢蠢欲動。”呂武這些話就一個意思,大爭之世真的來了。
解朔出班,問道:“王上,大漢可需出兵襄助于范、荀?”
呂武沒有正面回答,說道:“諸侯相爭,大漢僅需隴右、三戎用兵,乃有時日固本,修渠正是首重。”
也就是說,不一定會出兵支援范國或荀國。
對付隴右的主力是騎兵,連帶傳統軍隊,規模會控制在兩萬以內。
三戎那邊的麻煩大一些,主要是魏氏成了伊洛之戎、陸渾戎和蠻氏的智囊,漢國用兵不能低于四萬。
盡管至少要動用六萬大軍,跟以前動輒征召十來萬相比,再考慮到三戎極可能避戰,從用兵規模到所需花費,還真是比較輕松的。
這個輕松是需要計算國家產出以及戰時消耗,不是其它什么方面。
葛存想了一小會,再次出班,說道:“臣以為若是修渠乃首重,請王上增勞力二十萬。如有三十萬勞力,臣每年定可使修渠增至二十五里。”
話說,“渠”的總長度有多長來著?
漢國修建“渠”,取的連貫涇水和洛水,總長度超過四百五十里。
做什么都講究一個熟練,一開始可能手生一些,導致進度不怎么樣,熟練起來之后進度肯定會有所加快。
大殿之內一時間陷入寂靜無聲。
王座上的呂武在思考很多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盤算漢國能拿出多少勞力用在修渠,再來就是思考各國之間的戰爭烈度,雜七雜八要想的事情真的不少。
“前三年便以三十萬勞力之數,可增至五十萬勞力。寡人僅言一事,‘渠’耗時不得過六年。”呂武說道。
原歷史上,秦國修鄭國渠也不是動工就沒有停下來過,一樣是要將雨季、雪季考慮進去,并且中間還一再爆發大戰,常年動用三十萬以上的勞力,總耗時十年。
漢國現在還有范國和荀國、韓國頂在前面,并且從晉國分到的地盤產出不俗,能夠拿出足夠的糧食用在修渠的消耗。
當然也不是說漢國六年時間內除了修渠,其它什么事情都不干了。
哪怕是漢國真的能得到六年的和平時間,哪能不做好交戰乃至于大戰的準備呢?只能說呂武認為修渠比其它事情重要,國家大部分的精力會花在修渠上面。
“六年修渠,中間肯定需要支援范國或荀國,甚至大漢本身要圖謀巴蜀……”呂武心里想著事,目光看向了還在思考的葛存身上。
葛存怎么敢打包票?尤其是“渠”對漢國的重要性不用過多言語。
呂武也不催葛存,點名解朔敦促練兵,話里話外就一個意思,六年內練出足夠的士兵,中間還能拉出去見一見血,極可能在八到十年之內,漢國肯定是有超級大動作的。
“渠修成會對產糧大有增益,八年的時間也夠漢國控制巴蜀,到時候我肯定要嘗試能不能宇內混一的!”呂武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