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情報收集,豲戎和犬戎的人口合起來也就三萬多,能操家伙的人約有六七千。而這六七千能作戰的人并不區分男女老幼,能拿得動武器就算。
事實上,北方游牧民族在冷兵器時代真的是全民皆兵,他們才沒有戰爭讓女人走開那么一回事,南下打草谷的大軍里面不會缺少女人。
諸夏這邊?看是什么情況吧,反正到西漢時期還有女人在軍中,干的并不是后勤工作,也能操刀子上陣的。
至于說老人和孩子?貫穿歷史也就到現代才是精壯年作為軍隊主力,其余年代下到十來歲的孩子,上到五六十老兵,占了軍隊的不小比例。
漢國其實是繼承了晉國的軍制,哪怕是呂武都無法要求孩子或老人不能進入軍隊。
為什么?原因在于規則就是那樣。
家中實在沒了大人,孩子不納賦就要交稅,不納賦也不交稅,貴族的權益白白享受啦?
而到了五六十還納賦的情況比較少。畢竟現在這種年代,能納賦的也就那幾類人,除非是個人不愿意,要不然怎么可能成了鰥夫。
呂武唯一能夠精益求精的也那一支就常備軍,其它哪怕是一國君王也不是那么順心如意。
“隴右每歲可為大漢供給良馬兩萬匹。再有三五歲,或可增至四萬匹。”茅坪看著挺有干勁。
漢國不是消滅了烏氏和空同氏嗎?肥了一波的事不提,又增加了三萬多的國屬奴隸。
游牧部落的生活環境不比諸夏,他們要是干不動活基本也就進入到等死的時刻,能動彈就要有一技之長,通常就是跟放牧有關。
所以,一旦從游牧部落捕捉到奴隸,種田可能教了還是不會,用來放牧則是非常合適的。
呂武在腦中計算:“原本每年能夠獲得三萬多匹戰馬,再有隴西每年提供兩萬匹?每年能夠獲得的戰馬應該能增加到三萬五千左右吧?”
為什么隴西提供兩萬匹,戰馬卻是只增加了五千匹左右?那當然是因為并非每一匹馬都能成為戰馬,除了體格、耐力等等的要求之外,馴服也是一個關鍵。
想要訓練出一匹戰馬,可能過程中會淘汰掉三四匹。
漢國目前要是進行征召,能從從北地和漢地征召到約六萬名騎兵,止于目前為止呂武還沒有一次性動用超過五萬名騎兵,一來是沒有必要,再則也是用不起。
有那么一點,漢軍對戰馬的消耗一直挺大,原因當然是沒有細養。
如果是精細了來養戰馬,所耗花費會非常重,用后世的說法就是照顧一匹戰馬的花費會是五名步兵的量。
漢國沒有太在乎,一來是相關的經驗不足,喂養方式是諸夏與諸胡相結合,并不像后面那些朝代會在草料里面加肉沫、油等等東西,又或是完全喂谷物。
事實上,光是吃草的馬永遠不可能成為優質戰馬。
茅坪用著滿是期盼的表情說道:“如王上可遷徙口眾而來,亦可操持農耕。如此,此地便可自給自足。”
呂武收回看向西邊的目光,轉為看向了北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