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和民伕到了地方立刻變成伐木工,他們弄來了適合的木材,交給專業的工匠打造成為舟船。
在各種匠人方面,漢國的數量絕對是冠絕于各個諸侯國。
沒有太特別的原因,無非就是呂武知道各種匠人能決定一個國家的國力高低,很早就不斷進行搜羅,后來又盡心盡力培養罷了。
當然了,不是每一位匠人都會打造舟船,漢國對于打造舟船的匠人培養其實也不怎么重視。
沒有辦法的事情,漢國境內也就大河與渭水算是兩條大河系,大河實際上大多數河段不適合用來水運,渭水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所處的環境會決定一個國家在某個“專項”上面的投入,漢國能夠利用的水系不多,沒有特別去重視舟船建造,著實是太正常不過了。
“攻漢中先期,舟數量不得少于三千,船不低于五百。”呂武為了計算這些沒少勞心勞力。
舟的制造沒什么大難度,要是不講究一些,木排捆綁結實了,其實也不是不行。
船也不是什么大船,長八米、寬四米五也就行了。
漢國的技術儲備并不是無法造出長二三十米的大船,著實是入蜀的這一批船只,真心沒有那個必要啊。
這種等級的“船”其實不能叫船,稱呼“艇”更合適一些。
打造那些舟船需要耗時約一年三個月,征召起來的民伕和工匠可以先各歸各處,入蜀序列的軍隊則是要操練起來。
這一批入蜀漢軍,他們其實不用刻意操練舟船作戰技巧。
畢竟,水戰什么的,當前玩得比較溜也就楚國和吳國,其余諸侯國連像樣的水戰都沒有歷經過。
入蜀漢軍需要的是先把游泳給學會了,不用在水里多么能打,掉進水不會淹死就行。
最為重要的是,他們趕緊把乘坐舟船給適應起來,別搞得到時候達成舟船行軍走一路吐一路,暈乎乎上了岸再任人宰割。
“編甲之事,如何?”呂武問道。
漢中和蜀地是個什么情況?地形方面就是山地居多,擔負入侵任務的漢軍將不會大批列裝鐵甲了。
士兵不穿甲,面對遠程武器的攻擊時,失去甲胄的防御會產生極大的傷亡,輕便的藤甲就成了選擇之一。
成甲匯報道:“已編甲五萬副。”
正兒八經的藤甲制作起來并不簡單,少不得過桐油的一道工序,并且從制作到成品的周期并不短。
少府制作的藤甲沒有那么正經,能保證防箭的防御力,使用周期則是不會太長,穿著估計也不會怎么舒服。
呂武已經命人實際試驗過,一套鐵甲在那邊,放著不保養也就半個月的功夫,鐵甲會開始生銹。
這個是地形地理環境決定了的事情,空氣里的水分子太多,氣候濕潤就會讓鐵甲的保養變得非常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