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玩的是堂堂正正的交戰,強國會永遠是強國,弱國則是幾近沒有翻身的機會。所以了,取決的是必須玩堂堂正正交戰的規則被建立之前,哪個諸侯先吃了個滿嘴流油。
當然了,人口多和疆域大不一定就是強國,要不然最先發達起來的衛國不該是那副模樣。
要么是像晉國先找到強軍的方向,不然就是像楚國怎么耗都耗不死,走衛國那種得過且過并不愛惜自強的路線就是滅亡了。
劉明出發后的第二天,有楚國的使節來到“長葛”求見呂武了。
楚國的來人是屈蕩,他是楚國的“連尹”,說白了就是楚王熊招的侍衛頭子。
“拜見漢王。”屈蕩行禮問候,沒等呂武有所回應,徑直又說道:“范以不義滅鄭,幸有公孫僑留存。如今我王救鄭于倒懸,在‘宛’敗范,將一掃鄭土于塵夜,漢王何不共襄盛舉,滅范于今朝,得鄭伯之恩情?”
唉?
楚國滅掉了那么多的國家,還能是用仁義的方式去滅亡的嗎?
這種大哥別說二哥的事,能夠那么冠冕堂皇說出來,只證明楚國不那么在乎臉面。
屈蕩見呂武沒有發怒,或許是覺得有戲,復道:“子產本為公孫,鄭不幸惜亡,方有繼位為君之日。其多次感嘆鄭不幸,無有持國之德,我王或可吝惜之,邀漢王聯袂于予解脫?”
親,來呀,一塊把范國滅了,咱們再坐下來談一談怎么瓜分地盤的事情。
來自荀國的荀家就在帳內,一聽就霍地站起來,罵道:“楚果為蠻夷也!”
屈蕩之前就看到了荀家,并且很清楚荀家是誰。他挨了罵,用嘲諷的臉色看了荀家一眼,再將視線轉到呂武身上,說道:“我雖蠻夷,仍有仁德之舉,荀自認禮儀之邦,敢問有所足以言道之舉?”
荀家突然來這么一出,實際上已經是冒犯到了呂武。
畢竟,楚國使節來找的是漢王,聊的是楚國和漢王可能進行的合作,作為外人的荀家有什么資格跳出來罵?
問題是荀家很害怕呂武動心,真的跟楚國聯合起來滅掉范國,一旦成真對荀國絕對不會是什么好事。
“無有功業,竊居其位;無有德行,內不安民,外無善行,乃為荀氏是也。”屈蕩回擊了,并且擊中了荀氏的痛點。
說白了,他們沒有從晉國分家之前,荀氏、中行氏等等家族也就跟在呂武后面占便宜,擊敗楚國并且干出“郢”城外閱兵、飲馬大江的人是呂武,跟中行吳的關系真沒有多少。
陰氏可以成為漢氏子姓,有些人哪怕是罵歸罵,不承認呂武做出的歷史貢獻,算是一種對所有建立功業者的否認,罵也就罵一句“不當人臣”罷了,其余還是守著點口德。
荀家想反擊,要命的是沒有無恥到能夠否認事實,再則是反擊可能把漢氏子姓卷進去再得罪,一時間有那么點進退兩難。
呂武開口說道:“范,我之友;荀亦我之友也。”
荀家行禮。
屈蕩也跟著行禮,卻是說道:“友善互助為友,為禍友人為害,無甚助益為陌人。請問漢王,楚可助漢獲利,范、荀僅有索取而無回報,何人當為友也?”
道理好像就是這樣的道理。
作為朋友沒有利害關系也就罷了,不能一直單方面的索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