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僅僅一戰,楚軍出動三萬八千,只有不到六千人逃了回去。
該怎么說?
韓起和韓無忌心態最為復雜,以前陰氏就有超過韓氏成為善射之族的跡象,到今天徹底證實在玩遠程武器方面,韓國已經玩不過漢國了。
玩近戰,韓氏一直以來就是弱勢,再有連善射的優勢都沒有,韓國的前路在何方?
范鞅腦子里先產生了“漢軍牛逼”這個想法,隨后則是控制不住心生怨念:“為什么不早點來救啊!”
知道范國跟楚國打得多么辛苦嗎?
老父親為了抗衡楚國,活生生地累垮的身體!
范國幾年間一再喪師丟土,國力也遭到了沉重的打擊,一旦“新鄭”被攻克,面臨的就是失掉國祚的危險。
是吧,漢國為什么不早早發兵救援范國?
有新的問題出現了,漢國又憑什么要早早出兵救援范國呢???
用一個說法,范鞅現在的心態就是一種“唯利于己”了。
出戰的漢軍并沒有隨著楚軍撤回營寨而鳴金收兵,他們逼到了楚軍營寨的百步左右,常規弩機和床弩、車弩又開始了持續不斷的漫射。
什么叫漫射?就是不刻意進行瞄準什么目標,往大范圍區域瞎幾把射就行了。
觀看了全程的呂武對這一戰的感覺一般般,甚至覺得霍擅是個敗家玩意。
那可是四十萬發各類弩箭,哪怕是有一部分在后續能夠回收再利用,常規弩機和床弩、車弩的“耐久度”是這么消耗的嗎?
不是玩游戲,但“耐久度”這玩意對什么都有,任何東西用的次數多了,必然會減少其“壽命”的。
這一次南下,漢軍帶來的各類箭矢也就三百萬左右,后面是能夠再獲得補充,問題是消耗了就是消耗了。
絲毫不夸張的來講,出征攜帶三百萬各類箭矢,在當前能夠辦得到的國家絕對不多,哪怕是有些國家能做到,天曉得要事先儲備多少年,又是一次性掏空了武庫。
漢國在呂武的堅持下,達不到“工匠之國”的高度,常規生產速度之下,一個月生產出七八十萬箭矢還是沒有問題的。
那是得益于呂武搞了非常原始的“車床”,能夠便利地生產箭桿,至于箭鏃直接用“澆鑄模具”生產,一個模具生產幾十個根本不成問題,后續再打磨去掉鐵砂就行了。
另外一點,其他國家是取材于自然,漢國已經開始玩人工種植軍工材料啦。
那個原始“車床”是個什么玩意?說白了就是諸夏早早就研究出來的玩意,一般是木工進行使用。
那樣的“車床”會有一個或大或小的平臺,再加裝一些用來固定物體作用的工具,配上鋒利的其余玩意去切、削、剝、斷等等,想要打造什么,尤其是一塊木材變成箭桿,過程會非常快,并且只要“車床”一致,使用的材料再一樣,生產出來的箭桿在規格上的差別絕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