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命令在一天前呂武已經發去給了韓起。
接到命令的韓起當不當一回事,要不要嚴格執行,取決于有多大的膽子。
目前范鞅還只是公子,并沒有成為范國的君王。
荀會帶著荀軍過來,一個不應該出現的人物也來了。
那人是彘裘,一回到范國就求見范鞅,得到接見之后講了不少話,大意上就是范國遭難,愿意共舟共濟,等等吧啦吧啦之類的話。
隨后,彘裘一再接觸范國公族的封主,人倒是見了不少,談了什么傳得云里霧里。
呂武得到彘裘的求見并沒有接見,甚至還讓人傳話,勸彘裘既然已經別出,好好回去“柯”過自己的日子。
正是因為這樣,范鞅好像是更信賴呂武,導致更多的時間來到漢軍營盤,很多事情也樂意聽取呂武的意見。
到底是彘裘得知范國的慘況,主動要來“新鄭”呢,還是荀氏的手筆?
另外,彘裘是回國共赴國難,還是想搞什么東西?
關于彘裘到底想搞什么,一時半會很難有個判斷,原因是他一再強調自己的回國是為了同舟共濟,暫時也沒有針對權力方面提出什么訴求。
呂武不見彘裘的理由很簡單,并不是刻意討好范鞅或給予安全感,純粹是范國現在沒有一國之君,而彘裘有被士匄驅逐的歷史,再來是范國正在面臨險境,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才不見的。
如果彘裘回國是中行吳的手筆?呂武會很看不起中行吳。
范國的境況都那樣了,極度需要一個安穩又團結的內部環境,好挖掘出更多的潛力來進行抗戰,多了一個彘裘來攪局,中行吳是多怕范國這一次不滅亡啊?
范國滅亡了對中行吳有什么好處?還是說中行吳認定范國不會滅亡,并且彘裘哪怕無法奪得君王寶座,也能在范國成為位高權重的人物,日后會對荀國有所助益?
呂武很能確定一件事情,那就是荀國和韓國已經對漢國產生了足夠的警惕,到了近乎于撕破臉的地步,差的就是楚國或漢國給予他們的壓力太大,導致他們硬生生維持著最后的體面。
要說起來,漢國有意吞并其它“三晉”,并且已經在制定相關的計劃,致使呂武沒有指責韓起和中行吳的資格。
可要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韓起和中行吳的行事手法方面真心跟呂武沒得比。
人家呂武有想法也有計劃,做法方面卻是讓盟友無可指摘。
在漢國沒有將想法與計劃付之行動前,甚至都沒有顯露出明顯的端倪,僅僅是一些傳聞就讓韓國和荀國搞出了實際的動作,帶來的后續影響還是很惡劣的那種,手段的孰高孰低,用得著細品嗎?
現在最開心的絕對是楚國了。
楚國君臣站在自己的角度,認定只是小小施為了手段,一下子就讓“四晉”內部產生那么大的裂痕。
他們沒有看到大股荀軍和韓軍抵達主戰場,肯定會覺得是一個重創漢國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