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圍就是有自己解讀方式的諸侯之一,他看到漢國沒有公族大肆掌權,國家卻是以極快的速度在發展壯大,得出一個公族是害蟲,阻止中樞掌握更多人口和資源的結論。
在那種認知下,也是熊圍面臨的情況不一般,他在朝堂上展露出謀求變法的態度,不等公子罷敵從漢國歸來,派出另一支使節團前往“長安”要獲得漢國在楚國變法上的支持。
簡而言之就是,熊圍知道楚國跟漢國是一種競爭關系,然后他還是請求呂武能夠派出人手指導楚國進行變法。
那種想法和做事手法很奇葩嗎?一點也不呀。
反正熊圍的做法在春秋以及戰國階段顯得很正常,不止一名君王做過類似的事情,一開始跟異國借人,到后面從異國招攬人才,熊圍只是第一個那么干的君王而已……,好像也不對?
晉國還健在的時候,吳國就不止一次向晉國借人,晉國也真的派出人手幫助吳國發展。
所以,熊圍并不是第一個向異國借人的一國之君,其實壽夢才是。存在區別的是吳國跟晉國屬于是盟友的關系,楚國則跟漢國是一種競爭關系。
呂武并不知道熊圍已經搞出騷操作,一些事態的改變讓他需要新增一些職務。
漢國目前是一種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的混合體系,慶幸于呂武早就在培養人才,不至于官職多了卻出現空缺,存在后患的是在職官員超過八成不是貴族就是貴族的二代。
這個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兩漢時期的“寒門”誰不是家資富足,缺的不過是朝堂上的人脈罷了;哪怕到了有唐一代,當官的那些人,他們誰還不是先天上或后天抱大腿,一個個有著深厚背景;即便是號稱只要讀書就能當官的兩宋,也不想一想能讀書需要的前置條件,別拿一些極個例的事情說事,用“幸存者偏差”的那一套來忽悠人。
飯要一口一口吃,事情需要一件又一件慢慢辦,呂武沒有那個條件在短時間內消滅貴族,事實上貴族也不可能被消滅,沒有明面的貴族,還能完全沒有權貴?
呂武能用近三十年的時間在建國后有兩成官職落在非貴族手里,算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寡人欲增‘中郎將’一職,為上將軍之下。”呂武承認自己又抄老劉家的作業了。
在呂武的計劃中,除了中郎將之外,還有將軍級別的軍職。
漢國在未來會一再發生大戰,新增軍職是一種剛需的需求,以其到時候發現原有制度不頂用再干著急或是臨時改變,不如事先就將一切安排妥當。
眾臣沒有多么詫異。
新增官職是吧?國家制度都是新的,搞出另外一些職位,有什么值得一驚一乍的。
隨后,呂武讓人公布了一些職位的調動。
核心高層的官職人選沒有變動,軍隊的中上層則是一下子增多了五個,其中解平成“五官中郎將”了。
又雙叒叕……抄老劉家作業啦!
軍隊結構出現改變,眾臣好像是嗅到了什么味道,一下子變得亢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