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國現在有正式的盟友嗎?以雙方正式交換盟書,并且還昭告天下的形式,漢國并沒有盟友。
隱性的盟友方面?宋國算其中的一個,只是宋國的處境有點糟糕,很難在實際行動上幫到漢國什么。
似敵似友的國家對漢國來說有點多,包括了處境同樣不好的楚國,以及作為荀國敵人的齊國和魯國。
曹國不是大國,他們卻是表現得立場分明,對于導致晉國分裂并滅亡的漢國、范國、荀國和韓國有著不加掩飾的敵意。
傳聞中,繼任的姬滕秉承了先曹君姬負芻的意志,每每聽到范國敗于楚國就要舉行一次宴會慶祝,韓國滅亡時更是舉國進行了飲宴。
像是大小邾國和滕國、薛國、顓臾、鄅國等等一些不入流的國家,他們不論跟了誰也只是能起到搖旗吶喊的作用,別奢望其余的地方能幫上什么忙。
而莒國、徐國、鐘離國、鐘吾國等一些國家,其中還包含了跟中原列國失聯了上百年的北燕(燕國),他們只能算是中立方。
“最遲兩年之后,大漢便將東出。如非諸事耽誤,今年為佳。”呂武站在了‘長渠’的邊上。
今天是“長渠”正式通水的時間,因為“長渠”對國家太過于重要的關系,一國之君與太子肯定要參加通水儀式。
這一條耗時將近十一年的“長渠”總干渠總長度將近四百里,分干渠五條支渠、分支渠二十六條,斗渠五百九十五條,真不是只有總干渠而已。
那么多的工程就是為什么要花費十一年之久,并且工程啟動之后一直使用不低于三十萬的人力,哪怕中間漢國有所困難也沒有從“長渠”的工程抽調人手,物資的供應更是從未短缺。
有點眼光的人,誰不知道“長渠”的修成意味著什么?
“父上,此后京畿便是天府之國。”呂陽看上去很振奮,并且對未來有著太多的遐想。
那個“天府之國”就一個意思,表達從今以后再也不會缺糧。
呂武當然也是振奮,說道:“此為我漢氏完成大一統之基業。”
有了那條“長渠”作為灌溉系統,再加上周邊一再開墾出來的農田,漢國每年的產量絕對會比之前激增至少五倍!
糧食的出產的增多不管會讓啟動大戰沒有缺糧的憂慮,民間人口的增加也會成為一種必然。所以“長渠”的修成不止對漢國大舉東出能保證糧秣供應,還會從各方各面增強國力。
“蜀中亦有平原,其地若是興水利,亦可為天府之國。”呂陽說的應該是后世的成都平原?
如果蜀中的平原真的興建水利再進行開墾,還真的會成為天府之國,只是漢國最遲兩年就會大舉東出,不管軍事行動順利與否,反正暫時沒有那種余力了。
呂陽說道:“滅荀非外戰,得之俘虜難為勞力,荀氏失國亦有封侯待遇。”
這個就是為什么漢國短時間內,很難以在蜀中平原興建水利和開墾農田的原因。
哪怕蜀中的漢軍在清剿古蜀國殘余,又對山林里面的人展開軍事行動,有抓到俘虜也會是押解出蜀地,弄去修建從“長安”到“新田”的大道。
未來漢國跟荀國交戰,不出意外會進行的是君子戰爭,不會刻意去為難黎庶,也不會去破壞對方的生產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