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野狐嶺的中山狼,開始剿殺嶺上的狐貍,雙方開始斗智斗勇,最終是狡猾的狐貍落敗了,逃到草原上去了,中山狼便留在了山谷中,山谷這才被稱為“狼窩溝”。
野狐嶺和狼窩溝周圍的山很大,特別是在冬天,寒風凜冽,根本沒有人在這里居住,中山狼便在游牧民族和草原民族的夾縫中,一直生存了下來。
金國建立后,開始修筑界壕,當修到野狐嶺時,成群結隊的中山狼,對人和馬發動偷襲,讓士兵和民工惶恐不安,只得向負責監工的將軍反映。
無奈之下,金國只得出動軍隊,一邊將大部分中山狼趕到草原上,一邊則抓緊時間修筑界壕。
界壕修好后,本來是一家的中山狼,就被隔開了,大部分留在了草原上,少部分還留在野狐嶺。
次年秋天,一個晚上,草原上的中山狼群聚集起來了,在野狐嶺的界壕外群嗥起來,來呼喚里面的同類。
界壕內的狼群聽到后,也開始回應,雙方以嗥聲對答,凄切而瘆人的嗥叫聲,徹夜不歇,使守夜的士兵驚駭。
守將很聰明,看著這些呼朋喚侶的狼群,于是心生一計,想通過喂食物,收買這些兇悍的中山狼群,幫著金軍守界壕。
他讓人拿出白天打到的獵物,全扔給界壕外的狼群,可那些狼上前來,只是嗅聞了一下,卻根本沒有吃,又開始圍著界壕,不停地嗥叫。
界壕內的狼群,也來到了界壕邊,雙方隔著界壕墻,一連兩個夜晚都在嗥叫,讓守兵想起了遠在家中的親人,大家也夜不成寐。
次日天亮,狼群又散去了,守將被兩支狼群感動了,黃昏時分便讓人打開了界壕的大門。
當天晚上,兩支狼群又來了,雙方在大門親昵地見面。守城的士兵,都爬上界壕的城墻,看著眼前那激動人心的一幕,都淚流滿面。
守將見狀,又試探性地扔了一些獵物,狼群抬頭看了看守兵,眼中流露出感激之情,就開始吃了起來。見狼群吃了,守將便讓人一邊吹牛角號,一邊給狼群投食。
兩支狼群狂歡了一晚,吃完金軍所投的全部獵物,天亮前便離開了,在各自狼王的帶領下,在草原生活的中山狼,依舊回了草原,在太行山生活的中山狼,依舊回了太行山。
打這以后,在每年秋天,兩支狼群聚集起來后,都會來到界壕邊,開始呼喚另一邊的同類,守將聽到嗥聲后,便會打開大門,除了讓兩支狼群見面,還在牛角號聲中,不斷地投喂獵物。
兩支中山狼群,竟然也知恩圖報,只要守軍一吹號角,無論草原上的,還是太行山中的,便會集結在界壕邊,聽候守將的調遣,儼然成了野狼嶺金國守軍的一支動物奇兵。
多年過去了,在金軍的保護下,兩支中山狼群的數量,竟然達到了一千多只。
愚蠢的完顏承裕,當然也知道野狐嶺守軍與中山狼群的關系,便先后放棄了烏沙堡和烏月營,退到了野狐嶺,想利用這里的界壕、中山狼和險峻的地勢,阻止蒙古大隊進一步入侵。
他沒有想到,自己這么做,卻將群牧司在昌州、桓州和撫州的上百萬匹戰馬,拱手送給了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