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位于丹徒縣西北的金山之上。
而金山名為山,實則是是一座島嶼,之所以稱為金山,據說是因為此島原雄峙于長江入海口南岸,山勢形似芙蓉,景色壯麗,登高俯視,可遍觀長江口之浩瀚。
后因江河泛濫,此山四周都被江水覆蓋,才成了江中島嶼,但金山之名卻延續了下來。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山體造型,也被人們稱為“江中一芙蓉”。
此地集長江水氣之靈機,四方地脈之氣數,可謂是整個神州第一流的福地候選地。從東晉開始,佛門便不斷嘗試著在此扎根,可惜盤踞在南方的道門諸派卻從未對佛門有所松懈,一次次狙擊佛門的行動。
三百年前,南方仙道更是情愿將其交付給同仙道有緣的白素貞,也不愿意給佛門機會。兩百年前,佛門大興,其后一百多年通過種種努力,乃至付出不少北方的利益,才得到南方部分仙道的認可,得以在南方扎根。
當時,不屬于仙佛兩道的金山便是雙方默認的地點之一。
只是,八十年前,來金山的靈坦和尚雖然修為高深,卻無法穩壓借助地利的白素貞,三次斗法都以失敗告終,他在堅持數十年后,還是沒能占據任何優勢,不得不離開。
不過,靈坦和尚在離開之前,也是將自身幾十年積蓄的念力和愿力,鎖在金山靈脈之中,使金山同佛門結緣,占據些許氣數,為后來者創造機會。
故而,當玉宸來到金山的時候,金山寺雖然才建立沒多久,占地面積也不算多大,可玉宸已經能清楚的感受到這座金山已經差不多化作了法海的福地,按照佛門的理論,此刻金山應該被稱之為金山凈土。
一朵朵肉眼不可見的蓮花懸浮在金山四周,蘊含清凈之意的梵文在蓮花上浮現,構建出一個虛幻的結界。
還未走入其中,蘊含佛門上乘真意的陣陣梵音便傳入玉宸的耳中。
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的香火愿力,在梵音、蓮花、梵文和結界的共同努力下,一點點褪去渾濁的雜念,變得通透晶瑩,滲入金山的每一寸土地,讓其進一步的圣化,同法海的佛光相合。
‘有趣,雖然繼承了靈坦和尚留下的東西,但這法海到底是用什么東西鎮壓自己的凈土?這種念力的轉化效率,可不像是一般東西能夠承載的起的。’
站在長江之上,玉宸并沒有急著進入其中,畢竟現在金山已經成了法海的凈土,貿然進去,他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不被對方發現。
而遠遠觀望,玉宸又有些好奇。這個世界的地仙,說到底只是將自身陰神寄托于一方地脈之上,構建靈境福地,擁有一方土地之力的特殊修士而已。同神祇還是有所不同,陰神法身自然也無法完美融入地脈之中,二者之間還需要一些東西來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