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呂長明這一次則是臨危受命,成了境中的布政史,因為只有他,民間才會信服。
這一次,功勛貴族,朝廷政敵,全部都默不作聲,根本不敢和呂長明作對,畢竟洪水不退,大乾王朝危在旦夕。
大廈將傾,焉有完卵?
所以,在呂長明長達三個月親身上陣,主持洪災之下,境中千年大洪災終于完美地被控制住。
而這,也讓呂長明在民間聲望徹底到達頂峰,境中大地,家家都有他的長生牌,可謂萬家生佛。
但官場上,萬事不可過線,尤其一個民間聲望超過了一個底線,那是王朝君王所不能容忍的。
在這種背景之下,已經蟄伏下來的政敵功勛貴族全部跳了出來,皇上都恨不得你去死,此時不做一些事更待何時?
在洪災被控制以后,他們就開始給呂長明安插各種罪名,企圖能扳倒他。
不過在呂長明和跟隨他的一小部分正直官員配合下,他都一一化解,眼看著他就要功成名就返回京城。
到那時,呂長明怕是要封侯拜相,不再話下,就算皇帝都不可能阻止,畢竟不這么做百姓都不會答應。
但是君已視臣為眼中釘,寢食難安,臣怎么能不死!?
大乾王朝君王不可能看著活著的呂長明入京,這樣一個名望到達巔峰的人,不能讓他活著。
而這就讓那些骯臟的政敵找到了機會。
呂長明入京前,排名第三的防御大壩卻轟然崩潰,淹沒良田萬頃,無數百姓無家可歸,變為流民。
于是本來屬于呂長明的鎮世功勞,徹底變成了他的滔天大罪。
大壩材料濫竽充數,以次充好,抗洪三月,貪贓枉法,各種罪名,全部一擁而上。
被淹沒良田的百姓卻都不相信這些罪名,這三月呂長明身先士卒,不顧生死危機一直在抗洪第一線,這樣的父母官,怎么可能做出這樣的事?
朝中政敵也沒料到竟然是這種結果,大壩崩潰就在眼前,他們竟然還不相信呂長明是一個貪官?
平民百姓不應該是我們說什么就信什么嗎?這一招自古以來就屢試不爽,可這一次,在呂長明面前卻成為了昏招。
但是百姓的話,卻不是朝堂上的判罪依據,呂長明還是被定罪,準備押解入京。
可是,這樣還不夠,通過判罪這件事讓大乾皇帝明白,呂長明一日不死,他一日不能放心。
而已經被戴上枷鎖,要被押解入京的呂長明,因為有皇帝在背后默許,所以他們精心策劃中,陰謀又一次來臨,而這還帶上了無辜百姓。
原來,在押解呂長明入京之時,無數百姓夾道目送呂長明離開,更有不少百姓想一路跟隨,怕呂長明被奸人半路殺害。
但是當官黑了心的讀書人,他們早就沒有了底線,竟然在皇帝的默許下,調動駐扎軍,對歡送人群大開殺戒,罪名:劫囚!
看著無辜百姓殘忍被殺,呂長明更是無淚凝噎,他只能眼睜睜看著悲劇發生,卻無能為力。
這就是我用盡一生時間想要守護的王朝,此刻的呂長明,已經絕望到了頂點。
哭到最后,呂長明神色默然,看著劊子手一步步向他靠近,他竟然有了一絲解脫。
“我死之后,必將化身厲鬼,為我百姓復仇。”
說完這句話之后,呂長明坦然赴死!
而呂長明身死,最后的官方通報則是呂長明勾結匪類,膽敢半路劫囚而逃,幸好陛下英明,地方駐扎軍作戰英勇,叛軍無一生還。
此事一出,民間輿論甚囂塵上,但卻被朝廷無視,更是派遣無數暗探,刺探民間,膽敢議論此事者,殺無赦。
于是無人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談論,不少正義士紳不過說了一兩句申述之言,就被抄家滅族,此事漸漸就被徹底埋沒在歷史中。
因為呂長明身死,卻無人知曉其埋葬地點,可謂狠辣至極。
無數境中百姓思念哀傷之下,卻有了疑問。
呂大人,到底埋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