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叡山延歷寺乃是天臺宗總山門,延歷寺主持稱為天臺宗座主。
延歷寺之名源于天皇朝廷的年號,建寺翌年由天皇恩賜。延歷兩字出自后漢書,曰夫熊經鳥伸,雖延歷之術,非傷寒之理。
島國佛教密宗有兩大山門,分別是比叡山延歷寺與高野山金剛峰寺,皆是傳承近千年的名寺古剎。
比起比叡山的天臺宗,高野山的真言宗對世俗事務野心較小,可能是距離京都中樞比較疏遠,更多是作為政治失敗者的流放地存在。
真言宗的新舊教義分裂,新派向西別居和歌的根來山。而舊派向東吞并了興福寺的法相宗一脈,入主大和佛國。
新舊兩派在紀伊國一東一西,雖然教義有爭執,相互有迫害,但總體還算太平。
而天臺宗身處島國政治中心的漩渦,信仰與政治利益糾纏不清,從來就沒太平過。
最早的內亂是圓仁派與圓珍派的矛盾,從圓珍派退出山門,自立門戶開始,不滿天臺宗的有德高尼是一代代的出走。
最近的日蓮宗,凈土宗等創始者其實也都出自天臺宗,天臺宗卻容不下她們,最后導致反目成仇。
所以,比叡山雖然被稱為島國佛父,意為天下佛教皆出比叡山,但天臺宗的名聲卻一直不太好。
島國佛教來自天朝,可建寺八百年的延歷寺,其跟腳并不是改良后的宋代佛教,而是早先的唐代佛教,更接近于印度原教義。
天朝佛教在經歷過三武一宗滅佛之后,到宋代佛教成型之時已經徹底慫了,更多的是向下發展底層信徒,多搞一點香火錢。
而天朝漢唐時期的佛教,與天臺宗這些老牌宗派是有些相似,就喜歡圈田免稅,順手養幾個尼兵和朝廷別別苗頭。
比叡山天臺宗的山法師,從天皇朝廷開始就蠻橫得緊,教義辨不過就消滅。
和脫離天臺宗的圓珍派打,和大和國佛教道統的奈良法師打,順便再干預一下朝政,從天皇到公卿都拿她們沒辦法。
天皇朝廷本就武力孱弱,引進佛教思想的一部分原因,也是有意用佛教狂熱的尼兵,以信仰去抵御外敵。
而比叡山,原本就是發源于奈良盆地的天皇朝廷,向北方京都盆地發展的外延防線。
延歷寺位于坂本口一帶,隱于比叡山中,神話中被稱為鬼門,山法師就是抵御北方之鬼,保護身后京都的守護者。
而這個鬼,指的是發源于關東的島國土著毛人。
等到天皇朝廷強大起來,反攻關東去搶占毛人的地盤,姬武士早期版本的侍,與她們日后的領袖征夷大將軍就逐步登上歷史的舞臺。
而曾經協助保護天皇朝廷的山法師,也慢慢變成了京都周邊的禍害,天皇朝廷頭疼的麻煩。
最后,天皇公卿就把自己的子嗣送去比叡山當尼姑。
既然搞不定山法師,那干脆加入佛教,讓自己的血脈去當尼姑頭子,這也算是一種解決辦法。
武家政權崛起之后,對這些和天皇朝廷走得近的千年老尼姑一派很是看不上眼。
鐮倉幕府扶持戒律森嚴的禪宗分支臨濟宗,建立尼官制度鐮倉五山,就是想要以尼制尼。
可惜鐮倉五山剛開門營業沒多久,鐮倉幕府就亡了。
等到足利幕府最強將軍,三代足利義滿上臺,再次打造了京都五山,繼續拉起臨濟宗與天臺宗干。
又可惜足利義滿死后,幕府再沒有一言九鼎的強勢將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