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一個穿著褚色圓領袍、唇上兩撇小胡子的斯文中年人,邁著方步走上臺來,在條案后頭穩穩站定。
最后,上來兩個和尚,安安靜靜地站在最遠端的角落里,低眉垂目,束手站立。
小胡子中年人沖四面八方抱拳作揖,朗聲道:“列位高朋貴客請了,鄙人是德隆質庫的掌柜,姓吳。今有小齊云寺的慈恩方丈圓寂,臨終留下遺言,貢獻若干身后物件,委托鄙人在此寄唱。所得之資,除用于喪葬外,皆用來修繕寺內菩薩金身。列位高朋嘉賓若有心儀之物,依我的規矩叫價,價高者得。這也是積德行善的好事,鄙人替小齊云寺先拜謝諸位。”
那兩個和尚也就上前來,雙手合十沖眾人拜謝。
小齊云寺在淳安幾十年了,香火也還算可以,慈恩方丈更是小有名望,老百姓們有知道他的,都頗為敬重,在場的賓客紛紛對兩位和尚還禮。
開場白說完,拍賣正式開始。
和尚們先取了一串佛珠手串放在條案上,小胡子的吳掌柜用手帕墊著托起,沖眾人展示一圈,唱道:“沉香佛珠一串,起價一兩。”
下面就有客人喊:“一兩。”
“一兩一錢。”
“一兩二錢。”
蒙慶云在雅間內看得津津有味,雖然拍賣規則跟現代的沒差多少,但入目皆是古人,又是這樣的酒樓里,真是格外新鮮有趣。
不多時,這串沉香佛珠的叫價到了一兩八錢,就沒人喊了。
那吳掌柜連問了三次,拿起木錘敲了一下銅鑼,高唱:“甲三桌貴客,一兩八錢,得沉香佛珠一串~”
蒙慶云這才知道下頭的每張桌子也都有標號,果然這些小門道,古今通用。
第二件寄唱之物是一根楠木的拐杖,說是慈恩方丈青年時游方修行所用,也是在多處寺廟享受過香火的。起價二兩,最終叫價三兩二錢成交。
依照慣例,前頭的都是熱場的,重頭戲都在后頭。
果然,第三件東西拿出來,就不一般了,一方六足蓮花雙鳳池歙硯。按如今的行情,歙硯在四大名硯排行第三。且吳掌柜還說,這方硯臺,還是前朝的,而且雕硯的還是名匠,硯臺底部有落款。又是古物又是名家,起價就是二十兩。
這下,叫價的人雖然少了一些,但價格卻響亮了起來。
“二十二兩!”
“二十五兩!”
“三十兩!”
最終竟以三十六兩成交。一方硯臺,足夠小戶人家一年的嚼用了。
酒樓內的賓客都紛紛對最終拍下硯臺的客人行矚目禮,有人就問那人的身份,得到回答是,城北的王員外。
“怪不得怪不得!”
“王家大郎是鴻臚寺少卿,二郎是外放的知縣。”
“王家的生漆買賣做得也大。”
蒙慶云在樓上聽到這些議論,突然心中一動。
不過拍了件三十六兩銀子的硯臺,就有這么人替這位王員外抬轎子,那若是拍個真正的高價,豈不是舉城皆知。
她忽然有了想法,對淺草道:“一會兒你聽我號令,我若是看中了什么,你就替我叫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