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讀書做官的人,論起來總能攀扯上一些親戚的親戚、朋友的朋友、同學的同學、同年的同年、同僚的同僚之類的交情,所以一切宴會游樂,都師出有名。
結果,蒙津真正在家陪女兒的時間,掰著指頭數,也不過幾日罷了。
立秋之后,下了幾場陣雨,暑氣略略減退一點。
到了六月廿六,出了伏,人們才像瀕臨干涸的魚一樣,終于緩過一口氣來。氣溫不再酷熱,日子就好過多了。
眼看著蒙慶云腳傷恢復良好,已經能正常行走了,再過些日子,跑跑跳跳也不成問題。他便打算著啟程回雅溪。
白秀清舍不得蒙慶云,極力懇求能不能過了七夕節再走。
七夕節又稱女兒節。白秀寧已經是訂了婚的人,恐怕這也是唯一一次姐妹三人可以一起過女兒節的機會了。
長輩們這么一想,便也都同意了。
于是,定下了時間,七夕節一過,蒙津和蒙慶云便動身回雅溪。
女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準備著過節的事情,徐氏、柳氏、翟氏等人則開始準備回程的土儀。
七夕節,又稱女兒節、乞巧節。
雖然人老愛寫一些牛郎織女、兩情相悅、鵲橋仙路之類的詩詞,但七夕其實是女孩子們的節日。這一天,年輕女郎們(尤其是未嫁女),要設香案供品、拜祭七姐,祈求心靈手巧、家人平安、婚姻幸福。
南方各地還有在這一日曬書、曬衣的風俗,原來只是個風俗,后來就變成了讀書人家炫耀自己藏書多、富貴人家炫耀自己華服多的攀比活動。
白家一心盼著白馥禮考個功名出來,所以七夕這天也巴巴兒地叫他曬書。
結果白家不愧是經商人家,沒讀書基因,搜遍了整個白家花園,才幾十本書,連白馥禮夫婦居住的鹿鳴院半個院子都曬不滿。
白馥禮羞愧地都不好意思在家待,干脆拉著弟弟白馥儉出門見朋友去了。
至于女孩子們,大早上便到處找鳳仙花。
這原是雅溪風俗,七夕節這天,年輕女郎們取鳳仙花瓣和明礬放入碗中搗碎成糊狀,取少量覆于指甲蓋,用桑葉包裹,以棉線包扎。翌日拆開,指甲便成鮮艷的紅色。
蒙慶云“失智”,并不知道這個習俗,是淺草說起來,白秀清覺得有趣,慫恿大家一起來玩。
于是大家散落在花園各處,人手一只小籃子,將紅色、白色的鳳仙花整朵摘下。大家一邊玩,一邊打鬧,清脆的笑聲撒遍整個白家花園。
白老太太則帶著徐氏、柳氏、翟氏,在大廚房親手給姑娘們做巧果。每個人手里都拿著一個做巧果的模子,也是熱火朝天、歡聲笑語的。
白老太太就跟徐氏感嘆:“家里還是人多才熱鬧。”
到了晚上,用過晚飯之后,徐氏就在后花園幽靜處,給她們設了香案,除香燭之外,擺上茶酒、瓜果、鮮花、巧果、酥糖等供品。
蒙慶云、白秀寧、白秀清帶著各自的婢女,加上旁邊遞水伺候、打扇子的小丫頭,以及看護她們安全的婆子們,滿滿當當二十多號人。
大家剛祭拜了七姐,禱告了各自的心愿,便一面喝酒觀星,一面拿出準備好的杵臼,開始搗鳳仙花。
哆哆哆,哆哆哆,此起彼伏,一片搗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