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大伯蒙沛外放瓊州的事情定了以后,長房便處在了持續的低氣壓狀態。
盧氏的脾氣愈發地不好了,連近身服侍的羅媽媽和侍墨都常在私下里抱怨。每每被消息靈通的崔媽媽聽到,轉過頭來告訴蒙慶云。
然后就聽說京里面,大伯蒙沛也是極力地走動了一番,可惜全無效果,最終還是得去瓊州。
白露那天動身,磨磨蹭蹭走了半個月,秋分的時候,還沒出河南地界。
雅溪蒙宅這邊,倒是又來了一位信使。
不過這位信使送來的東西,既不是給蒙沛的,也不是給蒙津的,而是給蒙慶云的。
“小人奉我家七郎之命,將這卷畫軸,交給姑娘。”
堂下的家仆精干利索,他背上背著一只長條形的錦袋,取下來之后,交給了淺草。
這錦袋頗有分量,淺草差點滑了手,紫荊趕緊扶了一把。
兩個婢女一起從里頭取出一只長長的畫筒,然后從畫筒里抽出一個厚厚的卷軸,一人捧一頭,小心翼翼地展開。
結果這畫越展越長,兩人越拉越遠,才拉到三分之一,蒙慶云便叫停了。
“這樣會把畫弄壞的,去父親的書房。”
她讓淺草紫荊將畫重新卷好裝入畫筒中,大家移步到書房。
蒙津反正不在府中,書房無人,平日里有小廝打掃,十分干凈。
淺草叫了四個小廝進來,清空了三張書案,拼在一起,然后才重新將畫軸全部展開,平攤在書案上。
這是一幅長卷。
寬約八寸,長足有十二尺,絹本設色,以散點透視構圖法繪制。
蒙慶云走到書案前,細細觀看。
最右側書寫“黃山論劍”四字,果然就是當初李小七承諾為黃山文會繪制的那幅長卷。
畫上雖渲染了黃山的山色風景,但重點卻在蜿蜒的山道上,有數量眾多的各色游人、仕女、孩童、車馬、攤販,從山腳的縣城,一直綿延到山上慈光寺。慈光寺外論劍臺上,更是細致描繪了當日文會盛況,眾多文人雅士匯聚一堂,當中一名學子衣帶當風侃侃而談,四周觀者如堵,喝彩聲聲。
李小七不愧是翰林院章則的高足,這一手院體畫,已經有相當的火候了。
那李家的家仆在旁邊說道:“這一幅是七郎描摹的副本,原本將送去汴京翰林院,將作為明年官家壽誕之賀禮進獻。”
蒙慶云點頭,繪制這樣一幅長卷,需要何等心血,自然要十分謹慎仔細。
淺草和紫荊也跟在她旁邊觀賞,臉上都是驚嘆之色。
“咦?元娘快看!”
紫荊指著畫上一處地方,興奮地提示。
蒙慶云凝神看去,見是論劍臺側后方的一處山頭,恰是觀景亭所在。
畫中一男一女兩位年輕人在亭中交談,旁邊一個小廝和一個婢女背對著他們并肩坐在地上。
紫荊指的是觀景亭稍下的山道,樹木掩映處,兩個女子正躲在灌木叢后頭偷看,還有一個小孩和一個侍衛與她們隔樹相望。
這顯然畫的是當日蒙慶云偷聽李小七和馮蓁蓁說話的場景。
紫荊嘿嘿笑起來:“原來元娘當日是這副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