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胭脂在四塊大石頭支撐起的木板上鋪了厚厚一層麥桿,鋪了幾塊不知道是什么動物的皮毛,才鋪上一塊縣里公廨不要了的素縑簾布當作床單。
“委屈娘子了。”胭脂抱歉道。
姚歡一屁股坐在這搭在柴房里的簡易床鋪上,由衷道:“又松又軟,都是日頭的暖香,何來委屈?你也快去歇息,莫累著自己和肚子里那個。”
胭脂走后,姚歡吹了油燈,躺在黑暗中。
寧謐的鄉村夜晚,有助于她安靜地思考,明日跟著王犁刀去見縣丞時,說些什么。
在北宋縣級官制中,縣丞是最不穩定的職位,一大特點就是設、廢無常。
大宋立國之初,并不在縣令之下設“丞”。直到仁宗天圣年間,朝廷才正式以皇帝詔令的形式,明確在開封府下轄的開封、祥符兩個“赤縣”,設立縣丞一名,這個職位,在縣簿、縣尉之上。
帝國開始大規模設置縣丞一職,乃與神宗熙寧變法有關。由于王安石主持的變法,涉及的農業、賦稅、募役等領域,都在帝國的基層,為了推行新法,各州各軍兩萬戶以上的縣,都要設置縣丞。
然而神宗駕崩,高太皇太后垂簾聽政,變法派受阻,元祐年間,縣丞之職,在大部分縣里又成了空置。
只開封府因是國都所在之地,開封、祥符兩個赤縣本就政務繁忙,縣丞作為知縣的副手,才并未廢除。
王犁刀是當初救過開封縣知縣性命的人,知縣對他關照有加,但平日里他常打交道的,仍是縣丞郭修。
王犁刀親見了小龍蝦的生長速度,晚飯時又和胭脂一起吃了姚歡用豆醬、青蒜燜燒的小龍蝦,那蝦雖還小,肉卻兼具羊肉的厚實和蟹肉的鮮甜,入了濃郁的醬香滋味后,很是下飯,還比吃魚肉蛤蜊肉頂飽。
面相憨厚但心思活絡的王犁刀大兄弟,想到在庵酒店做護院時,每個黃昏和深夜由街坊酒肆送來的雞肝簽子、醬燒蛤蜊、鹵煮鴨肝等吃食,他敏銳地意識到,姚娘子所言非虛。
這蝦不像蝦、蟹不像蟹的玩意兒,應能征服汴京人的舌頭。
姚娘子既愿意出錢,他自是愿意出力。
這門行當若真能像養鵪鶉養豬那樣發達起來,他王犁刀的女人也能穿上錦緞、用上女使養娘,兒子們也能得了縣里最好的先生教功課、有朝一日邁進朝廷的太學,未必就是白日夢呵!
王犁刀一心要助姚歡成事,便將縣丞郭修從來歷到性子,都詳詳細細地說與姚歡知。
“這郭縣丞,中了進士后,只能是‘選人’,在南邊做過參軍、縣尉、州團練判官、州府幕職,要不是紹圣元年朝廷詔令,赤縣的縣丞只許從孤寒登第者里頭挑,只怕他也來不了此地。”
姚歡對大宋文官選拔制度略知一二,因而也明白王犁刀說的‘選人’是什么意思。
在宋朝,年輕文士進士及第后,只有榜上前十幾人能直接獲授京官層級的階官,余下的人都是“選人”,大部分散到州縣做地方官。
如果一個選人要晉升為京官,轉遷之路比在起點作家從lv1升到大神還困難。選人不僅要積累長期的任職年限,任上不能出紕漏,還要由州府一級重量級的上司舉薦,并參加中央的統一考試。
大部分選人,苦哈哈地在一線干二十來年,也無法轉遷為京官,就像無數撲街作者一樣,退休在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