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好好地賞賜她一個飽含誠意的數字。
這姚娘子,真是他藝術道路上開疆拓土的一員福將!
一日之內,就給他端王帶來兩個天工巧仙似的絕妙少年,皆與他最愛的丹青二字有關。
趙佶爽然地長吁一口氣,對姚歡笑道:“姚娘子,子蕃與正道,從此以后,便是我端王府的上賓了。”
沈子蕃和張擇端,卻都看向姚歡。
“怎么了?姚娘子另有計議?”趙佶和顏悅色地問。
“端王,可否廳內聽民婦稟報?”
將張擇端和沈子蕃留在院中,姚歡與高俅,跟著趙佶進到廳堂里。
姚歡向趙佶輕聲道:“子蕃和正道能隨侍端王,自是他們的大造化。但端王是否想過,若內廷翰林院、裁造院的主官聽聞,啟奏官家,詔他二人,端王給,還是不給?”
趙佶一愣,佯作唬臉道:“姚氏你此話說得!天下英才,官家看中,本王自然要送去。”
小王爺這句“政治正確”說完,轉了轉眼珠,又看看高俅,撇著嘴道:“哎,蔡攸那小子,不會這樣沒眼色吧?不過翰林畫院那頭,不好說……”
高俅忙躬身道:“端王,那日姚娘子說起,孟真人處有這么兩個祖師爺賞飯吃的妙手,我與姚娘子便合計著,不如效仿國朝各地‘書院’的范式,由端王出些花銷,設個藝徒坊。姚娘子幫大王看顧著,子蕃、正道領銜授藝。”
姚歡補充道:“端王,藝徒坊,還可設音律課,師師娘子與好好娘子,亦能做師傅。如此一來,他們就好像那些蜀學、洛學、朔學的書院教授一般,乃在民間收徒傳藝,并非端王府里的幕賓,但實則,與端王最是親近。再者,畫藝、織藝,最講傳承,沒準幾年后,又有不少比師傅更厲害的徒弟,被帶出來咯,那可都是端王的功勞。”
高俅亦附和:“對哪,多一些今日小道姑那樣的學徒,大不了,畫出佳作、織出佳品時,或者進獻到宮中太后、貴妃的殿閣里,或者送一些到鴻臚寺作國禮,甚至還可以由榷貨務斟酌、賣給北地的貴人們換錢,教官家太后都看到,端王資助的這藝徒坊,實實在在地出著力。”
趙佶瞇眼側頭,越聽越覺得,順。
內庫每月支給幾個開府親王的銀錢,數量不小,養兩三個書院都夠了,養個藝徒坊,有什么難的?
府里設這么一處新花銷,自己在不少事上,也能有個推辭。
況且,學藝的娃娃們,遠比讀書人好管多了。
那些血氣方剛的讀書人,好發議論,不知何時就觸碰禁忌。還是今日那悶嘴葫蘆一般、乖巧地織緙絲的小道姑,安全。
趙佶遂沉吟著頷首道:“你們倆,這主意,可以一試。那,學生,從何處招?”
姚歡大大方方道:“端王可知熙河路劉錫家,在京中有孤幼院?都是些西軍將士的遺孤,民婦逢年過節去送些有趣的點心吃食,看到里頭有不少心靈手巧又肯吃苦的女娃娃,不若,先將她們收來藝徒坊?緙絲嘛,端王也看到了,女子手巧……其實張擇端的界畫,女子執筆,想來亦不輸男子。”
高俅見趙佶眼中露出復雜的思慮之色,趕緊推波助瀾一把:“給為國捐軀的將士們的后代,賞一門手藝,這是大善。端王,撫恤孤幼的事,京城里不應只有一位大王在做。”
趙佶“唔”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