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前世判卷的終究是少部分人,再加上一些規則,得到的結果自然不同。與大秦皇朝的科舉不可同日而語。
雖然判卷的仍舊是各大臣,但科舉畢竟與天道浩然氣、個人才氣等等相連,所以你要是想指鹿為馬可沒有那么容易。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對于這種事人們早就已經學會跟天道打擦邊球了。
只需要出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開放題就好,到時候你覺得他對、我覺得你對、別人又覺得那個人對,這意見一分散下來,自然不會出現什么公認的試卷。
到時候起決定作用的,就只能是權威了!
那么誰是權威呢?在大秦皇朝,權威就是六部、內閣,至于最大的那個,自然就是秦皇。
說你考的不好就是不好,聲音大都不好使!
當然,劉奈的浩然氣在那擺著呢,無論是天下案首還是解元都不容輕辱,秦皇再打壓也只能說劉奈的試卷處于中游夠不上優秀,真要是整到最后一名,就有點可笑了。
徐榮明白秦皇的意思,只是身為大儒心里一瞬間有點傷感,也懶得自己再想題目,直接問道:“微臣愚鈍,還請陛下明示吧!”
秦皇瞥了徐榮一眼,倒也沒有怎么怪罪,大儒嘛,或多或少都有些風骨。不過徐榮能夠這么講已經是站在了大秦皇朝的立場,他也不是那種沒有容人之量的皇帝。
“科舉,既然是為朝廷選拔人才,那就考考治國之策好了。嗯,就看看那些學子能夠寫出些什么辦法讓大秦皇朝更加昌盛吧!”
((′-_-)-_-)-_-)
“陛下圣明!”
呼聲整齊統一就像是提前訓練過一樣,甚至連表情都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好吧,秦皇也是真的扯,這題目乍一看沒問題還很接地氣,可其實就是扯淡。大秦皇朝立國多少歲月了,什么辦法沒有試驗過?學子們寫的治國之策從根本上講都是紙上談兵,一來沒有實踐的權力,二來誰也沒法肯定就正確。
而那些不確定是否正確的答案自然就隨大臣和秦皇想怎么判就怎么判了。
秦皇哈哈大笑,隨手一揮,“這一次科舉,就將考題公布出去吧,也讓天下看看,朕是公正的,絕不是針對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