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鯤鵬號沒這個功能,必須添加一些輔助設備,保證救生船可靠發射。
二是開辟一條從腹艙直通艦外的備用通道,萬一救生船噴不出去,備用通道就是兩個人的生命線。
東方白靈機一動,建議把救生船的直徑做的小一點,最好能壓縮到兩米出頭,這樣一來,就能借用腔炮的發射通道把救生船噴出去,速度或許不好控制,但方向絕對有保證。
鮑威對此表示懷疑,覺得腔炮的尺寸根本不夠用,詳細了解之后才知道,這玩意寬兩米長八米,發射一艘正經飛船有**的危險,但把救生船做的細一點長一點不就行了?
也就是改改設計的事。
倪曉菲同樣靈機一動,覺得借用戰艦的控制系統,可以制造骨彈版救生船,但被東方白一口否決
想法是好,實現起來也不難,問題是航天基地設計的救生船凝結了眾多專家的智慧,外表有耐高溫涂層,頂端有減速傘,內部還有測量外界環境的儀器設備,落入大氣層后的每一個步驟都是提前安排好的。
骨彈呢?
搞出個殼子肯定沒問題,可降落傘和控制設備上哪兒找去?這玩意也能用骨頭替代么?搞出個骨版外殼再加裝設備……還是別脫褲子放屁,費那個二遍事了。
一番話說得倪曉菲直翻白眼,不得不放棄這個想法。
除救生艙外,鮑威還在腹艙里添置了許多必要的設備。
好不容易登月一次,還是生物戰艦這種超出人類觀念的先進玩意,總不能完成了主線就算了,必須多加幾條支線,全面考察月球的情況,如果條件允許,最好多定幾個登陸點,把幾次登月才能完成的任務一次性打包帶回。
如果能每隔一段距離打個孔,多帶點月壤巖心之類的東西回來,那才叫圓滿呢!
登月計劃早在數年之前就開始籌備,大部分設備都是現貨,只有很少一部分需要定制。
現成的不到一個星期就送到了基地,現造的必須仔細測試,又拖了一個多星期才陸續到位。
結果搬設備的時候,發現里頭居然有一臺小型鉆探機!
這玩意的尺寸和重量比救生船還大呢,東方白當場臉就黑了,毫不猶豫地拒絕鉆探機上艦,轉頭就跟指揮中心打小報告,狠狠告了鮑威一狀。
沒辦法,搞研究的臭老九脾氣都不怎么好,鮑威也是那種不撞南墻不回頭的脾氣,壓根兒就說服不了。
大佬們都懵了,這倆人怎么還掐上了?
矛盾的焦點很簡單,鮑威根據這段時間的了解,對鯤鵬號的載重能力進行了反復計算,認為鯤鵬號增加一點負重完全沒有問題,而且遠遠達不到載重極限,多幾噸根本無所謂,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多帶點設備,把科考做的更周全一點?
東方白的理由同樣充分,生物戰艦體型巨大,自重已經十分驚人,把它送直太空非常困難,并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么簡單。
再加上救生艙等必要裝備,鯤鵬號的負重已經逼近極限,冗余度少得可憐,都這個時候了,還不加限制地增加設備,而且動不動就是好幾噸,負擔實在是太重了。